吴主任

其他

没必要这么坑孩子吧?

如果不是进入图书这个行业,许许多多我们以为应该是常识的东西,并不为人所知。尤其是那些急切地给孩子买书的家长们。比如说公版书的概念。是的,无数人不知道什么是公版书。大概是去年某天拿起某本书,我一看书脊上写着“XX榜”三个字,我心说,哎哟,这是国内什么作家榜单或者是图书榜单的入选图书呢。结果翻开一看,原来就是几本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世界名著。我当然是见怪不怪,公版书嘛,谁都可以出,我要是足够不要脸,找一本公版书,让机器翻译,署名刘巍或牛保量,头衔随便给安一个,资深翻译家,拿个书号就可以出版了。当时我的感觉就是,公版书太乱了,而且很奇怪,人民文学、上海译文、译林等老牌名著社一直以来都有非常便宜且翻译非常好的版本,怎么还有这什么丑陋的鬼东西,这图啥?谁买?这不是浪费纸张吗?事实证明,是我肤浅了。因为我以为自己正眼都不想瞧一眼的粗制滥造,人家这可是高价畅销!都谁买呢?卖给谁呢?无数的妈妈们,买给自己家里的孩子看,很多都是小学生。也就是无数的家长朋友们根本不知道他们高价买的那些粗制滥造的世界名著都是公版书,一直以来都有更权威的出版社更好的翻译版本以及更实惠的价格!按理说,世界名著的读者群体应该成年人为主,当年写名著的作者也不是为孩子写的。这又是一个古怪却又合理之处。因为任何一个但凡看过几本书的人都看不上这种又贵又花里胡哨的译本,所以啊,只有海量的连什么是公版书都不知道的家长成了最佳猎物!于是出现了一个极其恶劣的但不为人知的现象:中国有大量大量的家长在某些直播间花高价买又贵译本又差封面无比丑陋的公版书!当然你可以说封面美丑太主观了,可是价格是实实在在的。退一步讲,哪怕翻译过得去(请个好翻译不贵),公版书是一直都有便宜又好的朴实无华版。一直都在的。而且这个品牌的命名极其极其极其极其极其极其鸡贼,基本上从命名开始的动机就有问题,因为这个“XX
12月6日 下午 6:37
其他

没有算法推荐哪有普通人机会

吴主任按:年初写过一篇算法推荐和“信息茧房”的相关话题(链接放文末)主要说的是从获取信息的用户角度理解算法推荐其实恰恰有助于打破茧房。今天这篇文章想从创作者的角度重新谈一下被污名化许久的算法推荐,推荐你耐心读完。十几年前,今日头条刚崛起时,对算法进行全方位深入批评,那是群起而攻之——毕竟那时候算法是新冒出的异端——如今风云变幻,一切内容平台(包括电商和外卖)算法推荐机制早就是标配。就说微信订阅号,也就是我这篇文章已经不可能全部推送到十几万的订阅用户眼前。批评的声音当然不可能彻底断绝,尤其是一些精英依然孜孜不倦讨伐算法。可是算法太抽象了,该批评谁呢?那必须把矛头对准把算法做到极致的字节跳动了。我个人有幸经历过一次次的信息获取方式的变革,更幸运的是还都参与其中(从门户编辑到短视频作者)。一开始我对今日头条嗤之以鼻,经过多年的体验和反思,我现在的看法是,算法推荐是一次对众多普通人最友好的革命性创举。这么说并非因为字节跳动在十几年时间长成庞然大物——这只是商业上的必然。先别着急反驳。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历史。中国古代的识字率是很低的,文言文有门槛,加上农耕生活的特性,你可以想象一下,无数人一辈子能获取到的信息量是极为匮乏的。老一辈的经验几乎等同于真理。欧洲也好不到哪里去,拉丁文是特权,古腾堡印刷术出来之后把当时的贵族精英给吓坏了,毕竟此前教会是知识的垄断者。正因为印刷书带来知识的传播和文化普及,才有了后来的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百年前为什么要搞白话文运动?或者另一个问题,白话文运动为什么跟胡适深度绑定在一起了?其实在胡适呼吁的前三十年就有不少有识之士提倡白话文了,但当时那帮人瞻前顾后,依然想区分出和“我们”和“他们”,说白了就是咱们这些有文化的知识分子可不能用什么有辱斯文的白话文,白话文是普及给那些本来就没啥文化的底层百姓。这是胡适在文章里提到的。也就是说胡适在搞白话文运动时,变革早就酝酿许久,箭早已上弦。最终白话文普及,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把精英们的傲慢和扭扭捏捏碾压个稀碎。白话文运动也是一次对知识垄断的破除。可是一百多年过去了,信息面前人人平等了吗?这个问题,现当代史的部分无法展开细聊,其中更大的遗憾在于如今的年轻人对过去几十年的本国历史的了解几乎是零,并且居然没有感觉到任何的怪异。浑然天成的一种无知。因此,今天我们看到的各种观念上的返祖乱象,实际上是很多人完全不清楚,如今的生活是怎么来的,五六十年前人们过的是什么日子。因为几十年的历史无法展开,那么就从恢复高考开始算起,才几年时间?当我们聊起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脑海里闪现的是,一头浓密黑发身着“黑灰蓝”的年轻人如饥似渴地学习来自西方的一切,人们憧憬一个现代化的未来,当你沉浸在其中,会以为十几亿人都在读书思考,不是存在主义就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就好像几年前有人在网络上回忆小时候的生活,大概场景是想起放学后爸爸骑着自行车去单位的幼儿园接她,筒子楼里都是爸爸妈妈的同事,甚至还能想起隔壁张阿姨每天晚上做的那道糖醋鱼。以前真好,大家都与世无争(注:极厌恶使用“卷”这个字),岁月静好,朴实无华。呵呵,多么天真的既得利益群体后代。谁不想要个这样的童年回忆呢?可事实上那时候多少人都吃不饱饭。像我这种长在农村的80后就不想多说什么了,各位来自农村的也可以回忆下自己的童年。当这帮年轻人在怀念父辈国企事业单位的美好生活,海量的农村人在过什么样的日子他们当然不知道。那时候“有单位的”那是凤毛麟角,时代的幸运儿。他们是真想留住这一切对吧。所有时代的既得利益群体都是这么想的。那么广大的农民群众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机会的,是市场经济,是人可以出来打工了,是憋了几十年的海量生产力的释放,是穷怕了的爆发,是松绑之后的经济奇迹。以上这些常识我过去十几年反反复复写过无数篇文章,但它仍然是稀缺的常识。这次再回顾是想说,在老百姓努力奋斗,到今天相对物质丰富的整个过程,人们的观念认知并不是同步进行的,大量的人甚至都没机会完成义务教育。其次,算法推荐对于创作者的冲击相当于市场经济过去对某些既得利益创作群体的冲击,以至于如今很多精英叫苦连天,真想回到过去。过去。过去都是平台中心化的垄断。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你的文章能不能被人看见,是全国的报刊杂志说了算。你可以想象一下,那些杂志社和出版社每天都能收到多少看不完的来稿。因此,人脉网总是权重更高的。这与职业道德无关,因为编辑部再公平公正也得考虑效率,更何况这里操作的空间巨大。其他类型的创作道理是一样的,李子柒要早生二十年,现在恐怕在某电视台打杂期盼自己的想法能被领导拍板吧(即便拍出来了,传播渠道又是大问题)。总之,一切的游戏大框架是不变的。后来有了互联网。有了个人网站、博客、微博,稍微好点了,但编辑推荐的权重依然占比很高,主要是推荐位的稀缺,完全不可能让每个创作者有机会被看到,熟练的老编辑很快也都是在熟悉的作者里找文章。微博如何呢?其实是订阅的变种。微博的问题是,随着平台发展,大V的权重变高了,新人要出头,都得拜码头。这里的人情世故本质上没啥变化,因为人性就不会变。很多如今的所谓大V恨不得赶紧把过去抱大腿的丑态清干净。当然了,现在微博和订阅号早都积极拥抱算法推荐了。这个原理并不难理解。简单说,一个毫无背景和资源的普通人期望自己的创作被人看到,过去所有的一切手段都没有平台算法推荐给予更好的解决。你试着想象一下,上亿的人同时在创作,谁决定谁的内容应该被谁看到?大家批评算法推荐的“投其所好”和“信息茧房”(反驳的内容之前文章已经说得够清楚了),可是你们别忘了,从创作者的角度,没有算法推荐,今天绝大多数有才华的人是没机会被看到的。这其中看似无序的“千人千面”推送,实际上才是给予所有创作者最平等的机会。而且更重要的还有丰富和可能性,算法推荐依然是目前所有机制里最有效的。前互联网时代和门户时代,机制差不多,都是极有限的推荐位无法容纳海量的创作者,人家写着写着毫无反馈,也就放弃了。而订阅(包括微博)机制必然随时间的累积而出现山头林立的僵化,各领域大V手握流量呼风唤雨,越往后新人出头机会越难。并且对整个内容生态而言都是非常糟糕的。翻来覆去就那么几个什么大V,太审美疲劳了。这时候你可能要举例子反驳了,今天包括抖音在内的短视频平台,不还是被几个头部吸走大流量,还不是赢者通吃吗?这就已经是算法无法解决的,如果说每天晚上都有百万个丈母娘翻山越岭也得去看她们家宇辉卖玉米,那么宇辉就是去火星朗诵诗歌也不缺流量。无论是董宇辉还是小杨哥还是别的什么头部流量王,他们的成功当然是不可复制的偶然,但我们可以确定的就是,你我不喜欢也拦不住人家喜欢。就是说我们的喜好和既定事实要分开看。其实这种担忧也完全是多余的,如果说算法推荐一直在给新人创作者机会,那也意味着没有谁是可以长久红下去的。这个现象很多人也都注意到了,几年前的短视频网红,有几个人还记得?至于说短视频没有什么营养,大家都在刷刷刷浪费生命。我仅代表个人表示非常同意。在我看来短视频就跟游戏差不多,吃喝玩乐随便看看,真要学习东西只有踏踏实实阅读。但这已经不是算法推荐的锅了,这是内容形式本身的问题。别说短视频了,一切播客和长视频都无法替代文章阅读本身。因此我虽然在做短视频和直播推荐好书,也仅仅是让更多人知道有哪些好书,我并不希望大家错误地认为短视频能学到什么。正如曾经的时代既得利益者怀念铁饭碗那样,今天的不少精英是多么怀念一呼百应的那种感觉,看着那么多“明显不如自己”的人居然那么受欢迎,难免落寞沮丧,进而把矛头指向了短视频和算法。他们自己可能都忘了,过去所尊享的种种不过是赶上了平台的便利和关系网络,所谓江湖地位的稳固是怎么来的,自己得想明白。说到这里顺便一起回顾下曾经的影视剧超级狗血新闻。就是陈凯歌当年的《无极》被恶搞成《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陈凯歌哪受过这种委屈,直呼“人不能这么无耻!”,又成了头条。想象一下,没有互联网的时代,胡戈要在哪里制作他的恶搞作品?哪家报纸杂志敢直言不讳批评陈导的电影?都是关系户,车马费也没少拿,最体面的也就是不夸。生不逢时,如果《无极》提前上映十几年,那票房和口碑双丰收。因为难听的,你听不到,报纸杂志全是赞美。今天,对电影的批评和恶搞已经见怪不怪了。这是不是进步暂且不表,大家各自保留看法。但这个现象它很重要。并不是说算法推荐不能批评,相反,应该多多批评。但是如今看到针对字节跳动和张一鸣的批评都是非常片面的个人喜好的发泄,是精英群体的一种傲慢与偏见、自我挽尊。用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的理论,就是认知失调之后的自我辩护。其实没必要这样,瞧不上抖音的内容咱可以卸载,也可以呼吁大家不要再用抖音了。但没必要把自己的失落和无力包装成对整个世界的担忧,对底层老百姓的关怀。当然了,实际上骂得最狠的几乎都是抖音出现之前各平台既得利益(尤其广告收益)群体,利益受损让人癫狂也可以理解。批评抖音,指责张一鸣没用。因为把包括抖音在内的所有算法技术清除干净,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又能有别的突破吗?回到编辑推荐?回到订阅机制?如果订阅真那么好,为什么微信和微博都加入了算法推荐?人类从茹毛饮血走到今天,一次又一次的技术创新之所以能够成功,背后的机制是一样的——我就想要这个。在马车和汽车之间,人们选了汽车,在功能机和智能机之间,人们选了智能机,在一堆的社交工具里,人们选了微信,在短视频产品里,人们选择了抖音。互联网是不是人类走的一段弯路,我不知道。正如今天也有很多人提前预警人工智能必将让人类走向万劫不复,人类迟早把自己作死。这个话题就太大了,但即便是一条弯路,每一个具体的个人又能有什么办法,我想是没有的,每个人能做的很少,真正关心的也不多。是否拥抱变化也都是自己的选择,如果刷短视频是堕落浪费时间,你可以不刷。如果短视频里全是垃圾,那么身为有尊严的创作者应该去做点好内容,如果你说你不屑于做,最好就闭嘴。如果你去做了发现“自己内容更好”但就是没流量,那也没办法,得接受内容可能确实没那么吸引人,又或者还没等到懂你的人。不是说你非得如此心态,这只是一个无情建议。(完)关于算法推荐和信息茧房,从用户获取信息角度谈算法,可以看这篇文章:张一鸣和字节有什么错?
11月22日 下午 10:45
其他

张一鸣需要对钟睒睒负责吗?

钟睒晱近日的发言,诉求大致如下:“你是今日头条、抖音的实际控制人,同时你的企业是盈利性和有力量的企业,有足够力量掌控舆论的平台企业,也请你承担起文明整治的责任。这种整治的准则要对所有强者、弱者进行无差别的公平公正,法律公正就是这种无差别的服务机制之一。谣言的存在、不实的报道,这会给社会带来更大的伤害,这是现代技术在互联网上实施野蛮人的丛林法则,以强欺弱,我敬请今日头条和抖音,不要以所谓的避风港原则,逃避责任,请他们立即删除对我的污蔑言论、图片,停止对一个中国公民的侵害,停止!停止!”这段话有巨大迷惑性,以至于很多人现在把矛头对准了张一鸣和字节跳动。哎,不过说实在的,错得又太浅了。在讨论这段话之前,说个更直观的,钟老这次出来喊话,是不是也在抖音扩散得最广?说句不好听的,如果字节有意要屏蔽这些内容,是轻而易举的事。就不说全部屏蔽,就适当限流用户也是无法察觉的吧。但其实钟老的控诉在抖音上都已经传播成了热点。仅从这一点看,抖音就是一个相对中立的平台。按道理,文章写到这里也就结束了。因为抖音确实就是个平台。钟老的控诉里有个比较糟糕的地方是,把“法律公正”这么重的词汇和字节跳动平台混淆在一起。字节无法行使法律上的裁决权。近几年随着网暴事件不断上升,相关的诉讼其实也都有了公正的结果。也就是说钟老需要起诉的(如果他愿意的话)是一个又一个具体在抖音平台上污蔑他的那些具体的人。而且事实上,抖音一直在大量处理证据确凿的污蔑和造谣内容。我们再退一步讲,此前农夫山泉和钟老被海量信息网爆,哪个平台没有?微信视频号上没有?微博没有?甚至各位可以凭借直觉得出结论,传播最广的一定是微信群。那么马化腾要不要出来给钟老道歉?当然了,我可以理解捏住张一鸣不放是一种策略,聚焦头部,制造舆论更有效。说个题外话,钟老才应该来个道歉,向广大的农夫山泉用户道歉。因为谈及农夫山泉恢复生产绿瓶水(纯净水),钟睒睒说:“说句老实话,那个时候是一气之下,但我仍然不希望大家去喝绿瓶水,我要告诉人家红瓶水(天然水)就是值这个钱,绿瓶水就是不值钱,也不适合长期饮用。”什么意思?为恶心对手,钟老一气之下生产了“他认为不适合长期饮用”的绿瓶水给消费者。你都觉得不合适长期喝,你居然还生产……言归正传。许多人尤其是早期的网友都比较不适应抖音这样的产品,因为好像是因为抖音的出现,舆论才变得如此癫狂。实际上抖音并不是强制要求安装的,抖音甚至都不是第一个做短视频的,抖音是每个人自己选择安装使用的。我们看到了移动互联网糟糕的一面,比如愤怒的蔓延和升级,比如垃圾信息的泛滥。这些是事实。但公正地说,如果不是包括抖音在内的自媒体平台,毫无资源的普通人哪有什么机会。在移动互联网之前,一个文艺青年的文章想要让更多人看到,他需要打入文化圈子才有大概率文章登刊。一个有明星梦的年轻人,那得遭多少罪才可能拿到角色。现在这些都不需要了,你能写,哪里都可以写,你厉害,就有人看到,你就有商业价值。你能演,手机拿起来试试。我知道,有人可能要说现在的短视频头部都特么是些什么人!什么辛巴、东北雨姐、董宇辉、小杨哥……非常抱歉,这也是十亿网民选出来的,并不是张一鸣或者马化腾捧出来的。之前我说了,在短视频平台出现之前,中国的畅销书都是些什么货色大家都懂,即便是今天,票房最高的电影都有哪些,你们也都可以了解到。一样的,都是土壤决定的。你无法因为某部非常垃圾的电影成票房冠军去指责院线吧?顺便说几句我这两年的感受,我们最近给家长朋友挑选童书依然是没有对手的选品,几乎所有家长只要买过都会忍不住回来反馈孩子喜欢(这也是卖书的巨大成就感)但是很遗憾,那些在我看来卖的书极其糟糕的直播间流量可能是我们的几百倍。难道我要去让张一鸣给我流量倾斜,理由是我选的书更好?没有说服力,也不应该这样。其实在这个势不可挡的变化面前,一个开放的心态是,算法不是真理本身,不可能没有问题,定下来了一成不变,也是一直在慢慢调整和进步的。我们不应该要求在技术瞬息万变的今天,任何产品都做到完美,更何况这个完美不可能也不应该有标准答案。比如赫拉利一直在警惕的算法可能让愤怒传播更广的问题,确实需要包括抖音在内的所有平台重视。上篇:最糟蹋人生的行为;相关:张一鸣和字节有什么错?
11月21日 下午 12:21
其他

张维迎:中国经济的一阶问题和二阶问题

题记:2024年8月30日,北大国发院2024级EMBA开学典礼在承泽园校区举行。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国发院经济学教授、市场与网络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维迎主题分享“中国经济的一阶问题和二阶问题”。首先,我要向在座各位新学员表示祝贺。国家发展研究院的EMBA教育无疑是中国顶尖的,你们已经做出了明智的选择。在这里,你们将有机会聆听众多杰出学者的思想分享,获得深刻的启发。我相信,国发院不仅是培养优秀学员的殿堂,你们作为这里的学员,也必定是优秀的申请人,即便目前尚未达到,未来两年内也定将脱颖而出。一阶问题与二阶问题今天,我谈谈中国经济的一阶问题与二阶问题。在数学领域,函数用于描述变量间的关系。若该函数可导,其基本特征则可通过一阶导数和二阶导数来刻画,有些函数还有三阶导数,甚至四阶导数。一阶导数决定变化的方向,即增加或减少;而二阶导数则反映了变化的速度,即增加或减少的快慢。假定有两个以时间为自变量的函数,它们的二阶导数均大于零,但一阶导数不同,一个大于零,另一个小于零,这意味着第一个函数值随着时间而上升,且上升得且越来越快,第二个函数值随着时间而下降,且下降得越来越慢。套用上述数学概念,中国经济同样包含一阶和二阶问题。一阶问题关乎我们秉持的理念和采用的体制模式,是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法治化进程,还是退向计划经济、人治时代。二阶问题涉及具体的经济政策,包括如何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投资和消费,如何刺激出口,如何解决特定产业(如房地产)所面临的问题等。一阶问题是道的问题,二阶问题是术的问题。当前经济学界的讨论多聚焦于二阶问题,一阶问题却常被忽视。这一现象背后,或许存在两方面原因。一是认知局限。囿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信条,许多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认为解决经济萧条问题的措施就在于如何刺激投资、促进消费、扶持产业发展(如AI人工智能或复苏房地产市场),因而就是如何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手段来调整经济的问题。二是回避策略。由于一阶问题较为敏感,难以公开讨论,所以人们往往假定其不存在。然而,从近年的实践来看,仅聚焦于二阶问题的解决策略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尽管经济学家们在具体政策细节上存在差异,但大致都是基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提出政策建议,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政策频出,但企业家信心依然不足,其根源在于一阶问题未解决。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与对内放开为了深入理解一阶和二阶问题的区别,有必要回顾中国自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的历史。中国改革开放究竟是要解决什么问题?在我看来,主要是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阶问题,而非二阶问题。上世纪80年代,围绕改革路径的选择出现了激烈的争论,可以理解为改革派与保守派之争。在我看来,这两派之间的核心分歧就在于侧重点应是解决一阶问题还是二阶问题。改革派主张通过改革解决一阶问题,即在观念和体制层面进行根本性变革,从计划经济逐步转向市场经济,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赋予企业家更大的自由选择空间。与之相对,保守派则侧重于二阶问题的解决,即如何完善计划经济,提升计划的科学性,确保政府财政的稳健,避免再出现如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期的经济决策失误。邓小平所提出的一阶问题解决方案,可以概括为“对外开放,对内放开”八字方针。这里我想强调,“对内放开”一词,或许比“对内搞活”更为准确地表达了改革的精髓。对外开放对外开放首先是一种理念和信念,相信人类文明的普适价值,相信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技术能够助力中国的发展,相信国际合作优于对抗,相信可以化敌为友,相信和平与发展的国际环境是可以通过努力实现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和平与发展”的国际环境并非只是一个判断,自然而然的事情,而是我们努力的目标,相信通过各国共同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如果中国未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而是继续沿用上世纪60、70年代的老路,那么国际环境或许将截然不同,“和平与发展”的情势很难出现。在上述理念的指导下,中国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就是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要利用国际市场、外部资本、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先进思想。中国设立了经济特区,并逐步扩大沿海城市的开放范围,鼓励外资企业投资,加强与国际社会在人才、教育、科学、技术和文化等领域的全面合作,从而实现了与世界的互联互通。需要强调,除了引进技术和资本外,思想和观念层面的交流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它为中国带来了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在此过程中,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一事件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中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WTO,享受了诸多优惠待遇,这体现了西方发达国家在互利共赢原则下,愿意与中国加强合作,共同促进发展的意愿。回顾过去二十多年,中国人的财富积累与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加入WTO无疑是推动中国财富大幅增长的关键因素。中国在2001年至2008年间实现了经济上的巨大飞跃,不仅提升了中国的经济实力,也使得原本价值未被充分挖掘的广义资源得以变现,实现了价值的显著提升。应该说,中国人财富的爆发式增长主要发生在加入WTO之后十年的时间里。加入WTO前夕,许多城市有大量下岗职工,许多年轻人找不到工作(这是1998年开始大学扩招的主要原因),四大国有银行处于技术性破产的边缘,资本充足率远低于巴塞尔协议规定的国际标准。而到2007年,中国工商银行成为世界上市值最大的银行。2010年,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普通人的钱包也鼓起来了!2000年,中国城市每一百个家庭平均拥有0.5辆家用轿车,而到2011年,这一数字上升到18.6,十年间增加了36倍!为什么会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中国人突然觉得自己富裕起来了?让我先用一个比喻来直观地说明这一点。假设一位农村老太太拥有一件祖传的古董,如果只在村里卖,或许只能卖300元;如果可以在全县卖,就可能卖3000元;以此类推,在全市、全省、全国单位卖,价格会不断抬升。如果在全世界卖,也许会卖到3千万元。这就是说,同样的东西,市场范围不一样,价值就不一样。财富不是一个物理概念,不是按照重量或面积计算的,而是一个价值概念,取决于市场的开放程度与人们的预期。这个古董值多少钱?加入WTO后,中国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我们的大部分产品可以在全世界卖了。1978年至2001年,中国出口年均增长率为15.4%,而自2001年加入WTO至2008年,这一数字飙升至27.2%,是经济增速的两倍多。从国家层面看,出口的强劲增长直接促进了中国外汇储备的迅速积累。2001年加入WTO时,中国的外汇储备为2121亿美元,随后以每年上千亿乃至两三千亿美元的速度持续增长,至2011年,外汇储备达到31811亿美元,2014年达到38430亿美元的峰值,较13年前增长了17倍之多。庞大的外汇储备不仅为中国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也增强了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使得中国能够更加自信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当然,外汇储备过度积累亦非全然好事,但我想强调的是,中国之所以能在国际舞台上拥有更强的话语权并有能力大规模援助非洲等发展中国家,是因为加入WTO后积累了巨额外汇储备。加入WTO以后,中国原本不值钱的东西变得值钱了。中国过去最不值钱的东西是什么?就是人!人与人之间最平等的就是时间,每天24小时,每周7天,无论你是穷人还是富人,无论你生活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是一样的,绝对平等!所谓财富增长,就是每个人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值钱了。富裕程度的差异,其实就是时间价值的差异。从1995年至2000年,中国城镇就业单位(不含私营企业)的平均工资年增长率为11.8%,而自2001年加入WTO后到2011年的十年间,这一增长率升为14.4%,显示出显著的加速趋势。以保姆行业为例,北京市保姆的月工资从2002年的480元增长到2011年的4800元,十年间增长了十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平均增长率16%。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人时间价值的提升。与美国比较,按小时工资计算,2005年在美国雇佣一名制造业工人的工资在中国可以雇佣22名工人,到2010年这一数字降至10人,至2015年进一步减至5人,现在可能更低。就是说,相对于美国人,中国人的时间变得更有价值了。让我们换个角度来理解中国人财富的增加。2001年,新推出的诺基亚8250手机的售价是3350元,当年中国城市职工年平均工资是10870元,就是说,你工作一年拿到的工资只能买3.2部诺基亚8250手机。而到2018年,新推出的小米8智能手机的售价是2699元,当年中国城市职工年平均工资是82413元,你工作一年拿到的工作可以买30.5部小米8智能手机。换言之,2001年购买一部诺基亚8250手机所需的工作时间,在2018年可以购买9.5部米8手机,且后者在技术和功能上远超前者。再以汽车为例,2001年一辆桑塔纳1.8轿车的售价是12.89万元,中国城市职工需要工作近12年才能购买一辆桑塔纳1.8轿车,而到2009年,桑塔纳1.8轿车的售价是7.98万元,城市职工的年平均工资是3.2244万元,你工作不到2年半就可以买一辆桑塔纳1.8轿车。至2023年,虽然桑塔纳1.8车型已停产,但类似配置的车型桑塔纳1.6价格是7.68万元,城市职工的平均工资是12.0698万元,你工作8个月赚的钱就可以买一辆桑塔纳1.6轿车。换言之,2001年买一辆桑塔纳1.8轿车需要的工作时间,2009年可以买4.8辆,2023年可以买18.5辆。用轿车衡量,2001-2023年期间,工作的时间价值增加了17.5倍。再举个食品的例子。假设每年工作250天,每天工作8小时,全年累计工作2000小时。以鸡蛋为衡量标准,在2000年,中国城市职工购买一斤鸡蛋需要工作144分钟,到2010年,买一斤鸡蛋只需要工作33分钟,至2019年更是减至15分钟,仅为2000年的约十分之一。换言之,鸡蛋的实际价格下降了约90%,或者说,用鸡蛋衡量,城市职工工作的时间价值增长8.5倍。除了时间价值提升之外,中国土地资源价值的变化同样显著。加入WTO之后,土地资源的价值急剧攀升。北京三环内繁华地段的土地在三十年前或许并不起眼,而今其每亩价格已动辄以百万元甚至数百万元计。土地价格的上升是与房价相联系的,房价的上升通常会引起人们的抱怨。但换个角度看,房价的上升还是比人价的上升慢,并且,房价的上升很大程度上是人价上升的结果。通过比较工资和房价更能说明问题:全国平均看,1998年城市职工工作一年的工资仅能购买3.6平方米的商品房,到2012年,这一数字提升至8平方米,至2022年更上升至11.4平方米。这意味着,购买一套80平方米的商品住房,所需工作年限从1998年的22年缩短至2012年的10年,再到2022年的7年。尽管全国范围内房价普遍上涨,但更显著的是个人收入与土地价值的双重提升,使得人们能够用更短的时间积累更多的住房财富。当然,前面讲的是全国平均的情况,像北京这样的城市在有些时间段可能有例外,2013年在北京工作一年平均可以买5.2平米的住房,但到2022年只能买4.3平米。尽管北京房价高企,但其独特的优势和吸引力仍使得人们趋之若鹜。随着个人价值的提升,中国人的整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汽车普及率的大幅提高便是证明。1999年,中国城市每百户家庭仅拥有0.34辆轿车,到2023年,每百户家庭已拥有55.9辆轿车。尽管这一数字尚未达到美国1930年的水平(当时美国每百户家庭拥有60辆轿车),但中国的汽车普及率已实现质的飞跃。这一成就离不开WTO的推动与开放政策的实施,加入WTO不仅降低了汽车等消费品的价格,还显著提高了劳动者的工资,从而加速了汽车等现代生活方式的普及。对内放开对内放开首先也是理念的转变,本质在于赋予个体更多的自由。这种理念就是:相信人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相信人的创造力;相信由广大民众参与的分散决策优于少数人在办公室做的集中决策和统一命令;相信市场的力量,相信企业家精神。正是基于这样的信念,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农村率先实施了土地承包责任制,并于1984年正式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开放了自由市场,赋予农民种植自主权,极大激发了其生产积极性。在城市,为释放企业活力,我们首先推行了扩大企业自主权、放权让利的政策,后来又实施“抓大放小”战略,鼓励小企业民营化,还对国有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明确了党政分开、政企分开的原则,确保各司其职,各尽其能。通过双轨制,中国逐步放松了国家对价格的管控。我们扩大了地方政府的经济决策权,并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让企业家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这一系列放开政策的实施,有效缓解了计划经济时代物资短缺、需求配置受限的问题。以粮食生产为例,计划经济时期普遍存在的饥饿问题,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根本性改变。1984年,甚至出现了粮食过剩现象,粮票逐渐失去了作用。1978年至1985年间,中国粮食亩产量增长了38%,这一成就不仅彰显了农业生产的巨大潜力,也预示着我们当前面临的挑战更多在于如何有效利用土地资源,而非土地资源本身的匮乏。随着个人自由选择权的增强,市场关系随之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各种商品普遍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消费者选择多了,生产者的角色定位由高高在上转变为服务客户、满足消费者需求。至1994年,全国范围内的各类票证制度全面废止,包括实行了39年的粮票,成为历史。对外开放与对内放开互为因果对外开放与对内放开并非独立的两个一阶问题,而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两个方面。它们根植于同一核心理念:对个人创造力的信任、对市场机制的认同,以及对企业家精神的崇尚。这两者如同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如果没有对内放开,中国不可能真正获得对外开放的益处,中国企业不可能在国际上有竞争力。事实上,如果之前的WTO成员国不相信中国会走向市场化体制,中国根本不可能加入WTO.同样,如果没有对外开放,国内改革亦难以迅速且深入地推进,甚至可能陷入停滞。加入WTO不仅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里程碑,更是对内放开的催化剂,它使中国政府全面审视并调整经济管理政策,废除与WTO规则不符的管制条款,加速了银行与大型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并引入了国际战略投资,进一步推动了国内的市场化进程。温故知新:当前关键仍是解决一阶问题步入2024年,面对经济增长乏力的现状,如果我们温故而知新,就可以清晰地认识到,中国经济当前所面临的挑战,依然属于一阶问题,即理念和体制的走向问题,而非如何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来刺激投资、促进消费,或如何扶持特定行业或发展高科技这样的二阶问题。过去四十多年中国经济经历过三次显著的增长高潮,这三次增长高潮都不是依靠货币政策或财政刺激实现的,而是解决一阶问题带来的。第一次高潮出现在1984年及之后几年。1984年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对国有企业实行“扩大自主权”“放权让利”,对地方政府实行财政包干、分灶吃饭。1984年10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十二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标志着中国经济迈向市场化方向。1985年1月,双轨制价格改革全面启动,市场很快活跃起来,乡镇企业蓬勃发展。这些都是解决一阶问题的战略措施。第二次高潮是1992年之后几年。1992年2月邓小平南方讲话重启了市场化改革,10月份召开的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大量政府官员下海从事工商业活动,形成“92派”企业家群体,乡镇企业民营化,企业家逐步成为经济活动的主角。第三次高潮则始于2001年加入WTO。在WTO的推动下,中国经济与世界“接轨”,从2002年起连续七年保持经济高速增长,且增速逐年攀升。我想强调的是,今天的问题也是一样,还是要靠“对外开放,对内放开”解决一阶问题,而不是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二阶问题上兜圈子。高水平对外开放,不应停留于口号层面,而应切实转化为实际行动。我们应该坚信,借助全人类的智慧与资源,参与全球市场的大循环,相较于闭门造车的独立发展,更有利于增进中国人民的福祉。中国经济这棵参天大树,之所以能在过去四十年间茁壮成长,枝叶茂盛,正是因为广泛汲取了全世界土地上的营养与水分。若斩断其根须,它会逐渐枯萎,果实亦将日渐稀少。财富是一种价值与预期。一个国家从穷变富并不难,只要理念和体制对头。一个国家从富变穷更容易,阿根廷和委内瑞拉就是很好的例子。如同体育比赛一样,若想成为冠军,哪怕是亚军、季军,就必须勇于参赛,即便有时候裁判不公,但这不应该成为拒绝参加比赛的理由。参赛就必须接受约定的规则,同时需具备输得起的心态。没有哪个国家注定是我们的朋友,也没有哪个国家注定是我们的敌人。一切都事在人为,取决于我们如何做!我特别想强调的是,当前社会上广泛流传的“修昔底德陷阱”思维,实为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观念,可能误导国家走向歧途。因此,我们应从这一思维桎梏中解脱出来。回顾公元前431年至404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作为古希腊雅典与斯巴达两大集团之间的冲突,其爆发并非如修昔底德所断言的因新兴力量的崛起而必然导致的冲突。这场战争并不是必然的,非人为的。它之所以发生,是当时政治家的自负、怨恨心态和复仇心理,以及他们的无知和误判,还有第三方势力的煽风点火。雅典的过度贪婪与不切实际的目标追求,最终导致了其在战争中的彻底失败。耶鲁大学唐纳德·卡根(Donald
11月16日 下午 8:58
其他

一个出版人和文化时代

今晚非常荣幸请到李昕老师。李老师是知名的出版人,三联书店前总编。李老师出过太多经典好书了,比如我个人极其喜欢的《邓小平时代》,又比如王鼎钧的散文和回忆录四部曲。今晚李老师带来他的随笔集,回忆这些与书有关的往事,如何发现好作者,如何克服出版过程遇到的难题……有兴趣的今晚可以来听听李老师聊聊出版那些事。
11月4日 下午 4:41
被用户删除
社会

近代史泰山北斗

错过今晚,那就真的错过了,因为杨奎松老师人不在国内,签个名不容易。这就让这套书的签名版更加稀缺了。
6月18日 下午 6:41
其他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离开校园我就没去过图书馆了。看到喜欢的书就买。那时没钱,基本就在书店里看一天,尤其是夏天的厦门,去哪儿都不如在书店里吹着空调看书强。图书馆里能有什么好书?我当时是这么想的。现在看,十几年前我的想法是没错的。因为各地图书馆的选品人都是怎么做事的,大致可以猜到,能挑到好书的概率太低了。但正如这个社会需要一些真正懂书的推书人(比如抖音上的吴主任),我们还需要图书馆。书啊,重点就一个,就是选品。北京的万圣书园不同于其他书店,没别的,就是选品好。现在西安碑林区图书馆,大概已经是网红图书馆了。因为杨素秋的《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因为这本书写得真好看。2024年第一季度的新书里,值得推荐的不多。《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是一本。或者说,正因为有了《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这本书,今年第一季度的图书市场看起来就没有那么可悲。书推荐了有一阵子了。也卖出去上千本了。直播间的反馈都是好评——这句话其实是多余的,我至今推荐的书,没有差评的。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杨素秋老师来北京巡演了。周六也就是明天,北京五道口的万圣有个线下活动。在北京的朋友闲着没事可以去看看。具体地址:本周日(4月21日)晚7点,很荣幸邀请到杨素秋老师,直播间随便聊聊。请大家一定去我的抖音直播间捧场:)
4月19日 下午 3:54
其他

吴主任:抖音第一卖书大号是怎样练成的

学渣集中营是一档采访性质的播客节目,每期采访一个曾被贴着学渣标签的牛人,看看不被看好的孩子如何实现人生逆袭。希望大家喜欢本期关键词网易
4月17日 下午 12:27
其他

人生的路啊,为什么越走越窄?

看到这个“读库生鲜”可能你会有点奇怪。读库开始做生鲜了?可能有些人已经听说了,这是读库针对青少年的一款订阅产品。目前市面上针对青少年(尤其初高中生群体)的优秀读物似乎并没有特别出色的。于是有了“读库生鲜”。这是老牌优质内容品牌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次的“读库生鲜”也采取了过去的订阅模式,一年六本,每一本都有针对青少年的涵盖各领域的优质文章。第一期的内容我都看完了,有描述学校里性格各异的孩子,有针对各种咒语的趣味研究,还有个人成长故事,还有如何自学……内容各位家长是不用担心的,不仅有东东枪约稿把关,最终还有读库的六哥终审。所以,接下来的各位家里有12岁以上孩子的家长,今晚来直播间买就是了!!按道理针对这套书的介绍是清晰的,因为定位就是弥补青少年阅读的空白。但我个人还想补充一点。我觉得以今天多数人少得可怜的阅读量,这套“读库生鲜”甚至更加适合那些从学校毕业之后再也没看过一本书的成年人。今天,无数的成年人因为有了孩子之后给孩子买大量童书才第一次发现阅读的乐趣。虽然晚了,但好过彻底隔绝了阅读。对于几乎不怎么看书的人而言,或许“读库生鲜”在选题和表达上进一步向下兼容,会让更多不怎么看书的成年人爱上阅读。具体的,有关读库生鲜的所有疑问,今晚7点来看直播,听主编东东枪给各位解答!哦对了。。。。。。。。。。。今晚还有看直播抽福袋,奖品是读库提供的一本趣味小书。全场送不停!!!全场送不停!!!!!!今晚7点~~~~~抖音🔍吴主任
4月9日 下午 3:58
其他

谁知道应该看什么书?

当我还仅仅是个热爱阅读的读者,经常不知道看什么书。并不是家里囤的书都看完了(这是永远不可能的),相反,囤的书越来越多,看不下去的书也越多。说白了,就是没少踩坑。因为我以前买书几乎都是凭选题下单,也不可能去书店翻阅,总之结果就是,买了很多选题不错,但可读性确实比较糟糕的书。我相信这也是绝大多数爱读书人的血泪史。当然了,相对于买到优秀的图书,那点“错付”不算什么。书很便宜,不值一提。你可能会问,那豆瓣评分呢?各种媒体的榜单呢?我这么跟你们说吧,这些都越来越不靠谱了。简单直接的原因,优秀的老书因为“村里通网现象”可能会被各种文盲以各种跟内容无关的理由打低分。新书呢,刷分的现象防不胜防,已经是非常日常的营销手段了。多亏了出版社都没啥钱,否则就会像电影那样,任何上映的电影分数都是“烟雾弹”。再说媒体榜单。至少在移动互联网之前,很多媒体联合出来的年度书单什么的是比较靠谱的,那时候编辑都是真爱书之人,识货,耐得住寂寞。今天新媒体短视频以及图文时代,干图书营销的未必有时间读书,所以基本都是一些极其应付的工作。这也无可厚非,就是一份差事,如同日常几乎没啥价值的内容更新。运营人隐在幕后,自己都不知道啥时候跳槽,没有人真的为所谓的榜单负责。更加常见的是,几家出版社的人拉个群,抱团取暖,互相吹捧。反正这背后是没有人对口碑负责的。图书有别于其他商品,品牌并没有太大的信赖度。哪个出版社(包括图书公司)都有烂书好书,这个并不难理解,大家也都看过电影玩过游戏,腾讯网易游戏厉害吧,他们出的失败的烂游戏不多吗?全球几大电影公司,哪家没出过大烂片?一样一样的,每一份内容都是独立的。品牌之间差异只是好作品的占比多寡。综上,清晰无比的结论,第一,需要有人亲自选品,每本书都是独立内容,无法依赖出版社和图书公司。第二,推荐人必须是风险承担者,必须对自己的口碑负责任。这里的“必须”不需要任何强制,甚至也不用寄希望于道德自律,想干长远必须取得更多人无条件信任。清晰吧,但显然也非常天真。因为稍微读过几本书的人,都会发现,今天有海量基本不阅读的人出现在短视频或图文里热情洋溢地推荐图书,而且其中一些厉害的文盲甚至销售成绩斐然。这里有意思的是,如何判断吴主任就不是文盲?也就是说,理想的筛选靠谱推书人的标准,在人均图书阅读时长低得可怜的今天,多数人并无法分辨密密麻麻的推荐图书的这些人到底谁是靠谱的。谁不是说自己更专业呢?从销售成绩来看,更是一言难尽,盗版书直播间都一堆堆的。这个问题思考过好久,依然找不到任何过硬的证据来证明我就是全网最懂人文社科类图书(这必然包含了少儿图书)的职业推书博主。我也一直无法回答一个最常被问到的问题:你的选品标准是什么?不得不承认,理论上这是无解的。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绝望。只能等待更多人从我推荐的图书里获得信任,一个接着一个,一个接着一个,很慢却毫无疑问的结果是,所有愿意看点好书的人都知道,吴主任就是最好的。对不起,不仅现在没有之一,以我的积累和勤奋程度(这事与智商无关,就是积累和人品),未来恐怕也很难有比吴主任更职业的。这也是干了两年多职业推书人之后的自信。在职业推荐图书之前我只是一个保持阅读的爱书之人,很多书我是没有机会见到的,甚至会因为先入为主的偏见而错失好书。但职业需要,每天都要花大量时间不仅是筛选新书,还得持续寻找优秀的不再不提及的优秀老书。这件事并不只是单纯阅读量问题。除非精神错乱,否则我不至于连这点事实都不尊重——比我阅读量大的人多去了。但这是职业问题,阅读量只是必要因素,还需要读得杂、快速判断、想象普通读者的接纳程度等等。虽然累但确实得心应手。也同样能得出一个道理,各行各业,业余选手跟职业选手从来都不是一回事。当然这是一个永远无法得到客观验证的结论。但任何买过我推荐的书的人内心都清楚,吴主任推荐的书,闭眼拍就对了。另外,我一直建议每个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种良好的上网习惯,判断要迅速果断足够狠,就是你可以花很少的成本测试所有领域的推荐人(重点测试如此狂妄自大的吴主任),一旦发现踩坑了或者有证据显示某博主人品低劣收黑钱等等,大可以直接拉黑。推荐阅读:不阅读的人生是可悲的
4月7日 下午 3:07
其他

不阅读的人生是可悲的

如果这个说法激怒了不阅读的你,你认为这个结论相当武断,又或者你觉得人生可悲与否根本没有标准答案,如同幸福、快乐、人生意义等等概念,都是纯主观的知觉。那你就有必要往下看。“向死而生”“人固有一死”等等形容生命的说法已经很难触动人的神经。也许只有等到自己面临死亡的那一刻才幡然觉悟。但那时一切都来不及了。尽管任何人都无法准确把握十年后看待自己和世界的心态,更不用说临死前回顾自己一生的情境,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抛弃结合想象力的演绎。先从每个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开始。再混蛋的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好好学习,尽管多数家长实际上要求的只是“高分”。但不管怎么说,本质上是希望孩子能够变得更厉害,虽然对孩子的期望随着孩子的长大一点点降低,直到仅仅希望他们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养活自己。但这一切都离不开学习。理论上,一个人识字,能背诵乘法口诀,学会基本的加减乘除,就可以在这个社会活下来。如果还能掌握一门技术活,可能还会活得很好。我们可以进一步假设,有个人不怎么爱学习,但厨艺精湛,成为一个米其林餐厅的超级大厨。有了不错的收入,有了社会地位。如果再晒出各种美食领域的奖杯,多数人都会认为大厨名利双收,有了一个令人羡慕的人生。大厨的例子还可以换成设计师、程序员、会计,等等一切职业。按普世的标准,优秀打工人吧。但注意,这些人都不阅读,只是专业技能优秀——虽然所有行业里的高手都知道,如果缺乏广泛的阅读优秀是很难的。我们继续以厨师为例,进一步审视这位功成名就的大厨的一生会发现一个不安的事实,好像这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一台炒菜机器。??如此苛刻的结论,必然有质问蜂拥而至。我理解。但不妨借此机会琢磨下一个普遍的现象,为什么有那么多在外界看来非常成功的人不是抑郁就是生无可恋?也就是说,很多在专业领域取得世俗意义上成功的人并无法感受到意义。但如果说只要保持阅读,人就一定能找到人生的意义。这也未免过于轻浮和草率了。我不能因为要论证“阅读”的重要性而如此盲目。我只是想指出一个普遍的事实。如果仅仅是赚到钱或者在专业领域的成功(通常也是以赚到钱为标志)就可以让人生知足无憾,那么这个世界上就不会出现哲学和宗教了。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这八个字,在人所擅长的任何技能里都是做不到的。再熟练的厨师也无法通过其精湛的厨艺去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即便是在专业领域内的探索,也足够他忙活了。如果把“阅读”的定义扩展一下,一个了不起的厨师不满足于技艺的娴熟,也不再满足于创新菜的研发,而是投入到“更大的”饮食概念中,比如去探索饮食的历史,去研究不同文化之下饮食差异的缘起,去跟不同菜系的厨师交流,等等。这个时候的厨师已经是个美食哲学家了,是饮食行业的凤毛麟角。现实是一般的从业者是没有这样的天赋和决心的。当然还需要一点运气。那种把所有的激情投入到毕生事业中的人是极为罕见的,这些人甚至没有任何时间看书,但你不能说他们“不阅读”。他们的激情和已然取得的成就,使得他们拥有别人没有的优势去高效学习和思考。比如说一个大企业的老总开始肯定不懂设计,审美低劣,但他手下有一堆优秀的设计师做好了各种方案供选择还搭配耐心的讲解。因此,这些土老板们就可以极其高效地学习到从产品设计到市场营销一系列的全方位的知识。而这是一般人不具备的条件。一般的打工人,只能通过日常的阅读(就是看书),去丰富自己的见识。这时候,职业是换钱的劳作,人生的主线任务是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当然,那种打工打出主人翁幻觉的症状在今天已经十分普遍了,这种症状的表现就是在朋友圈极其自豪地分享那些跟自己没有半毛钱关系的公司的一切好消息。人家是大股东,你是吗?这背后的原因并不复杂。人是社会动物,人需要一个集体,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团体,人需要一种归属感,哪怕是幻觉,短暂的需要也是合理的。但这里的危险就是,有些打工人还是挺当真的。直到某一天,无论是环境变坏还是企业内部自然新陈代谢,面临被裁的局面。这时候是需要点时间缓一缓,重新面对曾经自豪过的团体了。缓不过来的大有人在。那为什么不早点认清这一点呢?打工就是打工,打工不是事业,事业是老板的,事业是大股东们的。打工人无法认清这一点是挺可悲的。至少在今天是这样的。因为过去一份工作是管到退休的,今天不是。今天你还在朋友圈为公司喝彩,明天你就收到被裁的通知。既然现实如此现实,每个人自然需要未雨绸缪。那么多数人这一生命运的轮廓已经足够清晰和残酷了。就是从小被教育好好学习,将来找份工作,最好是有编制的。生活毕竟不容易,得赚钱得工作,哪怕忙活着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幸运的话老了还有一些可以不至于饿死的退休金,最后死了。整个人生不如一头猪。为什么?因为猪不会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焦虑,猪也不炫富,猪并不需要跟人攀比,猪不会因为没有晋升为总监猪而展开一系列的猥琐行动,猪不需要在职场上拍马屁。猪活得本能自在,吃喝玩乐,而且死后还为人类贡献了美味。一种纯粹的奉献和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人充分满足于吃喝玩乐,开开心心直到死去,虽然在境界上依然输猪一筹,但比绝大多数人还是要好一些的。此生的世界大概就是这样,如果不阅读的话。因为除了那些极其出众的人物,多数人这一生注定是平庸至极的。首先得接受这样一个现实,才能有下一步。就是虽然我们每个人都过着平庸且乏味的生活,虽然我们可能也很难遇见值得投入毕生激情的事业,但我们可以不间断地从阅读中认识自己,认识这个世界。更加功利一点,一个没有任何家世背景的普通人,放弃了“阅读”这样唾手可得的低廉手段,还有任何别的机会改变认知开阔眼界吗?我想是没有的。可悲的现实是,多数人离开校园之后不曾再翻过一页书。一整个的无限的精神世界大门被自己封闭了。别说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了,就只是“第三种黑猩猩“而已,当然也就只能被这个残酷的现实世界抛弃。肉体和精神都被困住,这样的人生确实不值得过。古人说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也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阅读”。旅行也好,看书也好,都是一种手段,真正的目的就是不停追问这一生的意义。这件事本身构成了人生意义。另一个被忽略的“阅读”是与家人的交流。因为阅读从来都是手段,目的是去思考和感受我们所处的世界。当一个母亲阅读孩子的喜怒哀乐,阅读孩子的成长,这种亲密的互动就是人生的重要意义。我们经常听到一些企业家形容自己的事业是自己的孩子,这个比喻也在告诉世人,孩子显然比任何事业都要重要。但很可惜,那么多打工人本末倒置,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毫无意义的工作中去,当然他们有个温馨的借口,为了孩子赚钱呢。当然了,生活当然很难,很多人为了养家糊口确实不得不与孩子分离。这里有很多大家心知肚明的不允许批评的环境因素,但意识到困难的存在和是否在努力解决困难又是两码事。环境操蛋不是你躺平的借口。陷入虚无是很容易的事,放弃更是如此。很多人对勤奋和努力有误解,好像这些人不懂得享受生活,你怎么知道勤奋和努力不是一种享受?况且这世上哪一件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不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有一句电影台词是“我不想临死的时候,连一件值得回忆的事情也没有啊”。我觉得这是一句活在未来的空话。临死的时候你不知道你会想些什么,临死的时候可能什么也不想了。我们试着在阅读中丰富自己,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就该是一种日常。一个有意义的人生也许是这样的,临死的时候很平静,死亡随时可以来临(事实上也是如此)因为每天都在感受和思考这个世界,全身心投入到当下的生活。死的时候应该很平静,而不是去回忆什么精彩时刻。因为一个可悲的人生也可以在临死前想象自己曾经有过高光时刻——自欺欺人毕竟是人类的强项。不阅读的人生是可悲的。这句话依然会让一些人不舒服,坚持认为这种主观看法不值一驳。实际上我更倾向于这是一个客观现实。为了让所有人更好受一点(或者更难受一点),人生本就可悲,运气好的话,无病无灾四千周三万天,运气不好随时死掉。只不过,在直面如此可悲滑稽的现实,阅读多少可以缓解一些些。此生的世界够不够当然是每个人自己说了算(谁又在乎你怎么看呢),但如果不曾朝着彼岸的方向走一走,别抬杠,这一生就是极其可悲。另外,千万不要自作多情,如今只有傻子才会觉得说什么能说服谁。没别的意思,一个体会分享而已。
4月3日 下午 5:50
其他

没有对手,也没有秘诀

吴主任按:下面是我根据播客语音内容删减(以及一些必要的补充)整理的,尽量符合文字阅读的习惯(因为仓促整理必然有错别字或者不通顺的地方)。如果你依然想听播客,可以拉到文末,点击“阅读原文”3月19日
3月27日 下午 5:42
其他

张一鸣和字节有什么错?

最近好像有个早期字节投资人炮轰张一鸣。内容也不新鲜,用粗俗的话讲,就是字节产品算法操纵个人,让人活在算法为其营造的信息茧房里出不来。请张一鸣不要唯利是图,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好久不写文章了,刚好这两年作为用户和创作者深度体验了抖音,我可以多说一些。多年前我也十分鄙夷字节的产品,算法就是你喜欢吃大便就给你喂更多大便。这是事实的一面,但我忽略了另一面,就是算法起初是给过用户很多内容测试的,最终根据用户喜好,给予更多相关内容推荐,因此让人欲罢不能。就是这个“另一面”让我改变了对算法的偏见。我们先从内容的分发形式来说,大致分三种,一种是最早的门户编辑制,就是你无论打开网易还是搜狐,看到的所有信息都是编辑人工筛选的。第二种是订阅,这个并非源于公众号,从博客时代就有了,有个古早的产品叫Google
1月14日 下午 4:10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天呐,怎么又是这些陈词滥调!

印尼禁止直播带货,说是要恢复实体经济。我知道你们知道我要说什么,但不妨继续往下看。从有电商开始,网络上就不少声音在反对,说是电商导致了大批门店倒闭。这是事实,因为高效代替了低效。不要光看实体店铺的倒闭,要看整个消费数据的提升。因为电商,更多商品能够被看见,因为电商,很多人可以买到之前很费劲才能买到的东西。互联网改变了一切,移动互联网更加彻底。背后也没什么秘密,就是每个人自己用钞票选出来的。其实不是科技推动了什么,是科技给出了选项,可以网购,也可以去线下店逛,结果更多人选择了网购。事情就是这么简单。简单得不可思议。为什么?因为方便,因为便宜,因为有各种薅羊毛的机会。或者,什么原因没人知道,现实就是更多人选择了电商购物。就这么简单。比较可笑的往往是一群享受着电商购物带来的性价比,然后一边不需要付出任何成本地在网络上呼吁,请有关部门管管电商和直播带货,拯救实体经济。直播只是电商基础上的另一种促销方式,新渠道。按照“关闭电商拯救实体”的逻辑,关闭直播是不够的,还得关闭电商平台,关闭电商平台其实也不够
2023年10月16日
其他

邓晓芒:儒家文化的最大遗毒

原载《同舟共进》杂志2016年2期
2023年7月25日
其他

我的朋友吴主任

2022年,在我们的聊天群“敬老院”中,吴主任透露消息,他刚从大厂总监的位置上辞职。当时我的感觉,即使算不上天塌了,起码也塌了一半。这个多年老友的聊天群名为“敬老院”,是有原因的。2022年,我们之中最年轻的吴主任刚过本命年,芳龄37。青春岁月的恣意妄为早成谈资,我们都已是中年人。那之前的好几年,我们各有稳定职位,也各有各的一摊杂务与负担,平常见面不多,但网聊不少。我们自作多情地以为,人生已成定局,往后就是吃喝养生,读书闲聊,抱团取暖,安度晚年。万一这群里某些文艺人士作妖,不慎潦倒,还有稳定的大厂中层托底。当时我的养老计划是“难道主任还能看着我要饭吗”。当然这是具体而微。实际上,大环境的动荡影响着每一个人。主任离职的前一年,我刚从干了十几年的媒体业中脱离。不像主任主动离职,我是被动下岗。疫情三年,群里一半人丢了工作。像是一场迷梦初醒,现实就这样猝不及防地砸在了眼前。主任的离职是最后一磅,我们之中最踏实、最务实,执行力最强的主任。这意味着一切都是真的,不可逆的,再也没法自我欺骗了。养老梦碎,赖以糊口的那点儿技能眼见过时,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而我们早已不再年轻,不再热情。认识主任那年,他25岁,我刚过30。主任是福建莆田人。关于他的青少年时光,我只记得四个字:“无心娱乐”。也是闲聊时他自己说的,描述莆田民风之凶悍,农村小院里的孩子存活之不易。我所知道的是,从上大学开始他就如饥似渴地大量阅读观影,看王小波,看林达,看雷蒙德·钱德勒——那是我们这代人的共同进路,那会儿没有短视频平台,智能手机也不普及。2006年,罗永浩办的牛博网开业,我在澳洲留学,写文章,每天看牛博,主任是在厦门每天看,每篇文章都看。那时候我们还不认识。同一年,主任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混了一年,第二年被一个网友介绍去一家房地产公司当文案,1500的月薪,也没能做多久。后面就是断断续续的失业,因为没工作,家人看着着急,给安排去一家保险公司上班,干了一个月就干不下去了。他说自己不擅长跟人推销,而且这不是自己想要的工作。后来他开过淘宝店,甚至为了赚点钱,还摆地摊,遭遇过城管的驱逐。2009年这年,主任觉得自己毕业整整三年了,内心慌乱无比,无论如何得先养活自己。就是这一次他看到电视上有个招聘信息,说要大学生,去某个民营医院当文案,他心说给钱,去非洲也行。然后就被老板发去了西北榆林,每天的工作内容是派发传单。在榆林住集体宿舍,发传单之余没事干,他买了很多书,开始学习经济学。据他说,那会儿的状态是浑浑噩噩的,过一天是一天,但是好在有书看,感觉自己进步挺快,但心中更向往的还是牛博网里构造出来的世界。发传单的工作干了半年,知道这只是暂时的,不宜久留,于是他又离职了。当时的想法是跟老乡们一起做外贸。但是这是需要资金的,毫无启动资金的情况下,几乎是做不起来的。在网上,他的精神世界很满足,但线下,他是个没工作的人。那段时间在QQ群里,我们这帮因牛博聚在一起的家伙高强度聊天,他给自己起了“主任”这个昵称,想的是,怎么土怎么来。2010年初,主任窜访北京。在群里聊了许久的几位朋友终于相见。据主任说,至今想起来都特别温暖,雎鸠开着载着两位在校大学生李诞和吴辰去首都机场接机。这样的时刻,再也不曾有过了。跟李诞、吴辰一起如同所有标准的文青在北京晃悠几天后又回到老家,依然无所事事,依然迷茫得不知所措。也一起听了阿城的线下讲座,主任发表感想:北京确实不一样,居然可以这么容易就见到活的作家?后来看到老罗的英语培训公司开业,主任以应聘为借口,又从家乡来了北京。其实,他说,就是想再次来北京透透气。来了,住在朋友的研究生宿舍,每天看美剧,《波士顿法律》《绝望主妇》,每天在微博上活跃。过了一个月,要去面试了。他吓得不敢去,但还是去了,面试说到一半被面试官打断,他恼羞成怒,说,让我说完!“我当时的想法就是,妈的,我知道我没戏,但我也要让你难受!”这就是当年的主任。面试完,主任宣布准备买票回家。于是吃践行饭——那几年,北京文青每个月都有无数的迎新饭、日常联络饭和践行饭可吃,招待祖国四面八方来访的草莽。践行饭席间有网易主编,问说,你们身边有啥靠谱的年轻人吗?网易正在筹备一个新产品,需要熟悉互联网的年轻人。于是,经过一番真挚和折腾的求职,主任进了网易。2010年,我留学回来一年多,找了个媒体工作刚入职。作为网友,我们终于见了面。一帮朋友吃了好几次饭,现在想起来,那年的主任,精干的身材,松弛的眼袋,苍老而年轻,矍铄而草莽。我只记得他话少,胃口坚决,特别是眼神直愣愣,好像生来就没有眨眼的习惯。那是固体的,剑一样的眼神,但是很钝,让人无来由地有些恻隐。主任住在北京一个网友的研究生宿舍,在北京玩了一圈。我们被老罗带着,一起去看话剧,《两只狗的生活意见》,他提前一个小时到场,在门口虔诚地等着。当时他跟自己说,我都毕业四年了,网易这份工作的机会,吃屎也得干满三年!否则以后永远没有机会了!在网易的三年,主任说,是他打工生涯最幸福的三年。根本不需要监督,平时自己每天干到9点下班,周末也主动要求加班(当然是有加班费的)。他住西二旗,合租房里只有床和桌椅,每天挤地铁上班,第一年4500的工资,房租占去1000,买房之类的事情根本不用想,那点收入也没啥可想的。积极性完全跟钱无关,他不介意收入,觉得钱是投入的附属品,因为干的是喜欢和擅长的工作,能表达,能传播心中一些正确的观念——“平台还给钱”。三年后,网易内部调整,主任想着该换个地方了。那是中国移动互联网风起云涌的2013年,根本不缺工作。他也知道随时可以找到工作。“3年,认真埋头干3年,你面对的世界完全不一样”。正打算休息一段时间,突然间接到丁磊打来的电话,问他要不要去杭州工作,“我受宠若惊,何德何能,能让丁磊亲自邀请去工作,我算哪根葱,还敢拒绝不成。”后来才知道,这是丁磊日常操作,他经常这么干。丁磊很着急,说你来吧,赶紧的。主任去了杭州,京城遂寂寞了。之后的日子,大家都差不多,按部就班地上班、转岗、跳槽。平常的聚会越来越少——年纪都大了,进入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没了年轻时无聊也要凑在一起无聊的心气。没过几年,主任又回了北京,老罗邀请他去锤子科技。一年后主任从锤子科技离职,加入小米,职场步入正轨,大企业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他也早已不再是刚到北京时那个草莽的样子,主任成了名副其实的“主任”。日常聊天,无论时事,经济,还是具体生活的话题讨论,主任都是标杆与明灯。职场的十几年,除了工作,他读书不断,笔耕不辍,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发表文章近千篇,结集出书四五本。我们的“敬老院”群中,一般的经济、历史、政治哲学问题,不必搜索,直接问主任即可——他一般会抛出一篇自己文章的链接,言简意赅地说,读,“我几乎是对的”,然后再列出一堆参考书目。人从30岁活到40,似乎时间过得特别快(据说40到50更快)。主任在《37岁,新征程》的文章中这样写:“我完全理解互联网企业对35岁+的员工的不友好……这是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一个简单客观的劳动力供需现实。没办法。打工人要是这点基本的危机意识都没有,恐怕确实只剩最没用的抱怨了。”他补充说一直很感激网易、锤子科技、小米科技这些平台给予的机会。赚钱是其次,重要的是平台给机会,因此他说理解整个就业市场的新陈代谢,也无比感激这些公司和诸位老师。“我得借此机会感谢一些人。感谢网易的胡漾、吉小华、张丹萍,是你们愿意给了十几年前的我一次机会进入网易这样的平台学习成长。也感谢丁磊对我的提拔。感谢罗永浩我们罗哥对我的信任和器重,甚至在知道我做直播之后主动问我要不要帮忙。还要感谢小米科技金凡的引荐,感谢黎万强、洪锋对我的信任,也感谢雷军的包容,在我犯错的时候并没有深究。最后还要感谢我在小米的好朋友朱印在后期的包容。人到中年,是真心实意地学会了感恩。”我们还懵着,感慨着,抑郁着的时候,主任已经开始行动。“自2021年11月底在抖音发布第一条短视频开始,他一个人运营账号,一个人选品,一个人写短视频脚本,剪辑也是由他亲自操刀。吴主任是抖音平台上的一位人文社科类读书博主,他的账号开通半年多就积累了近20万粉丝。一些非常严肃、阅读门槛较高的社科书经过他的短视频介绍,能单日售出1600多册(《半年卖书8万单,他为什么从互联网大厂辞职做抖音读书博主?》/特别敬业的商务君)。”从大厂离职,主任想得很清楚,与其被淘汰,不如主动离开。做抖音号带货卖书,他想的是,“我做好了最糟糕的准备,一分钱赚不到,那就继续找工作。生活哪有那么多确定性。得下定决心去试”。对主任而言,最大的压力不是别的,是出镜,“但没办法,得克服,豁出去就好了。从没想过丢脸的问题,为了生活,这点心理障碍算什么”。推荐书对主任而言没有难度,十几年的积累在那里,只怕推荐不过来。他不关心市场畅销什么书,“就是我做我的,吸引喜欢我的。拉黑不喜欢我的”。每天,除了吃饭睡觉直播,主任几乎都在选书。范畴就是人文社科领域。经济学类的书,以前看得极多,坚定的理论标准早已形成,看看书名和作者,再随手翻两页就足够判断。其他门类的新书,看作者,看目录结构,再翻看一两章,文笔、见识、逻辑,足够有结论。为了主任,我特地注册了一个抖音号,有空就去看看他卖书,买两本,偶尔也连麦陪他胡扯几句。累是真的累,坐在那里,一聊几个小时,还免不了重复。看看他的选品,我又开始无谓担心,能持续发展吗?够活吗?“痛快点说吧,除了尚未实现真正的财务自由,已经无限接近我理想中的生活了”,他在文章中这样回答。“为了让羡慕嫉妒恨的人稍微舒服一点,我得说,这几个月是我这辈子最累的几个月。你看,生活多有意思,打工就像被豢养,好好笼子里待着,听公司话,倒是不愁吃喝。自己干,一片辽阔,但已经无法偷懒了。不过,身为有口皆碑的鸡汤博主,还是忍不住说点正能量的话。“除了赶上特别好的机会,比如过去十年跟对厉害角色创业成功,就算是一头猪都能飞起来。这些年幸运猪确实大把。但多数人是没有这样机会的,人也无法提前预测这种机会,那么打工总是会有到头的一天。无论现实是不是很难接受,都得接受,打工就是一个阶段,永远被动。当然,都说了要面对现实,现实是打工对年轻人而言,这个阶段这个平台是极为重要的,但离开是迟早的事,就看最后是被迫离开还是主动选择。我自己没那么勇敢,要那么自信早该自己干了何必等到现在。我是属于被逼到墙角之后的主动选择。就业环境、自身条件,内心真正想要的生活,还有一些说不清楚的因素,共同把自己逼出来。”干了一年多抖音,主任带火了不少冷门好书。,《四千周》现在全平台累积
2023年3月21日
其他

诗两首

皇帝的新衣。安徒生童话。我们都学过,难免沾沾自喜。我们佩服敢于指出皇帝裸体事实,的那个小孩。后来据说要难得糊涂,一副看透尘世的狗比操行。不过现实比童话更魔幻,小孩被消失了。盛装出行取得全面胜利。童话是时候更新了。一个真实的社会实验。教众们围着教主,渴望见证世界末日的到来。时间一分一秒逼近,没有应验。一些教徒内心崩溃了,你以为教主慌了?错了。这是一次考验忠诚的时刻。如同电信诈骗低幼到让你笑出声来,这是一次筛选和考验。末日未到,教徒只会紧紧拥抱。身段灵活的连教主深谙此道。爱国爱晚了,后悔丁克了。教徒听了泪汪汪,我的连叔,怎么说,我的连叔,伟大,感动,圣人,身在霓虹心在华,不为金钱只为韭菜的生长。连叔出游都不需要带镰刀,韭菜们都准备好了,就怕,连叔累着。别说什么耻辱柱了。无牵无挂的丁克,哪管身后美名骂名。从让人欣喜的角度看,也算是一次务实主义者的胜利。
2022年5月7日
其他

离岸歌颂家,一贱三连

今天这篇文章不是蹭热点,而是本人应尽的义务。毕竟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虽然我现在是个抖音卖书的,但过去有些积累,依然是全网岳学第一人
2022年4月30日
其他

天助自助者

如果不是人类始终对超级英雄的期盼和膜拜,就是内心深处的那种渴望,超级英雄电影也不会如此受欢迎,很多古代神话也就不可能流传至今。期待救世主。人类历史上确实出现过一些“超级英雄”,他们可以忍受饥饿,他们可以忍受牢狱之灾……就像带领希伯来人穿越红海的摩西。但我们必须认真审视这些英雄曾经战斗过的土壤,它相对宽容,允许不同的声音,允许有影响力的人可以发出一些声音。但在某些土壤,影响力越大,力量反而越小。在愚昧无知却又刚愎自用的超级力量面前,谁出头,谁消失。没有救世主的。天助自助者。我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是在高中的英语课堂上。当时我们的英语老师是要鼓励备战高考的我们自己要奋发图强,因为只有你自己努力了,才有机会获得好运气的垂青。God
2022年4月17日
其他

来吧,见识下人间活牲畜长啥样

下面这张图是一个叫连岳的自媒体大v写的。当然,他的那些傻逼粉丝们都称他为连叔,不过也不能怪傻逼粉丝,因为这位连岳自称连叔。记得我十几年总结过的判定互联网大傻逼的一个定律吗?就是以第三人称介绍自己的几乎没有不是大傻逼的(祖德例外)连叔实至名归。当然,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下面。下面这张图是一个曾经关注过他多年的读者,忍无可忍之后的一番带着情绪,但精准无比的评论。句句到位,非常好。(完)
2022年4月11日
其他

所以,没有意外

2月8的文章里我写到:说到这个抖音。不出意外的话,2个月后,也就是我正式入驻抖音4个月,粉丝数超过公众号应该是大概率事件。目前两个月多一点时间,所有视频的播放量和点赞数应该是超过了这个公众号所有文章近9年的总阅读数。今天是4月2日,离我预测的时间都不满两个月,我抖音的粉丝数已经超越公众号了。4个月的抖音,9年的公众号。一潭死水的公众号,小圈子里转悠了好几年的公众号,你看着疲我写得倦的公众号。四个月的埋头抖音更新,那里面至少有90%以上在几个月前都不知道吴主任是谁,准确地说,其中关注我的多数人也不知道。他们也就有个印象,哎哟,这孙子有印象,内容有点意思,普通话不标准,推荐的书还不错——但就这个,对我来说,可以了。从整体的内容品质来说,我的抖音内容怎么能跟我的公众号文章比呢?差远了。但这不是内容好坏问题,这是整个微信和抖音的机制问题。公众号让早期快速圈粉的人,尤其是用各种诱导关注手段获取海量关注的账号,这些大号从此高枕无忧,甚至从一个盛赞罗斯巴德的人变成恶心人的歌颂家用户也毫无察觉,每天只要推送的不是狗屎,阅读数不会低。但新人就没机会了。所以,死水一潭。抖音是,哪怕你有千万粉丝,如果内容推送出去算法显示并不受欢迎,那么各方面数据可能还不如一个几百个粉丝的新人。也就是说,抖音是一个所谓的大V不敢懈怠,新人有机会的,活的内容生态。非常惭愧,身为一名持续创作内容的人,也算是曾经的互联网大厂一员,过去那么多年我只是一味地批评算法推送带来的问题,就是一个用户就愿意看自己早就相信的东西。根本没有从平台长期内容生态活力还有不断涌现的新人机会可能性看问题。当然,这么比不太公平,哪怕拿视频号也不公平。抖音就是短视频,打开就是短视频。微信是即时聊天工具,公众号也好,视频号也好,层级无法靠前,在产品上有不可逾越的障碍。最近有很多人给我留言,我也来不及看,超过48个小时没有回复就不能回复了。非常抱歉,因为我现在每天就是对接全国几十家出版社和图书公司,选书,看书,推荐书。确实非常忙——我知道,这生活听起来有那么点凡尔赛——还不够,无论多忙,我坚持每天睡到自然醒。哦对了,前阵子去了读库,跟读库的小伙伴们交流抖音卖书的事情,见到了我的偶像读库的六哥,而且读库的小伙伴们都非常质朴有爱。哈哈那天很开心。作为一名狂发数百条视频的人,这个时候有照片就得放了。决定出镜之后,就放飞自我了,欧耶。
2022年4月2日
其他

战争要不得

因为俄罗斯和乌克兰打起来了,网络上出来好多有意思的段子。比较热的段子是说,想不到俄罗斯打乌克兰的军费是从我股票账户里出的。这个段子还被演绎成图片和视频,选择题: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冲突,你觉得受伤最大的是?A
2022年2月25日
其他

天赋和兴趣,遮羞布而已

说到这个“刻意练习”的概念,就是不同于重复性的死板练习,一整套刻意练习大致可以分成三个步骤,第一,就是专注,一定要专注。第二,就是要有反馈。怎么获取反馈呢,其实是自己要观察和更好的进行对照。第三,就是通过反馈来纠正,然后继续练习。然后有一些网友留言说,没有天赋,再刻意练习也没用。还有一种留言说,没有兴趣,都是无用功。先说天赋。没有人会否认天赋,各领域顶尖的人物,比如说文艺界的,从梵高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又比如体育界的,从博尔特到乔丹,说光靠勤奋就能取得他们那样的成就,那是不可能的。但问题来了,这个世界上有几个人有如此大的志向?先不说努力不努力了,篮球职业运动员,几个人有勇气说要成为乔丹?想都不敢想对吧。这个现实世界的真实情况还是那句话,以今天人们的努力程度,根本还轮不到拼天赋。在和身体素质有关的领域,就比如说篮球,身高就是一个基础天赋,这个是很清晰的,任何一个不到一米八的人就没必要折腾自己,说只要努力也可以成为篮球巨星。这不可能的。但是成为一个业余的高手,训练是可以达到的,再说,当个民间小俱乐部的篮球教练也毫无问题。那么更多的领域,其实都很难判断自己有没有天赋。天赋和兴趣真的很像
2022年2月22日
其他

瞧瞧人家莫言,再看看妖怪

“如果谁想用文学粉饰现实,如果用文学来赞美某一个社会,我觉得这个作品的质量是很值得怀疑的。我有一种偏见,我觉得文学艺术永远不是唱赞歌的工具。文学艺术就是应该暴露黑暗,揭示社会的黑暗,揭示社会的不公正,也包括揭示人类心灵深处的阴暗面,揭示人性中恶的成分。”这是莫言老师某次演讲里的一段话。尽管互联网每天都有各种语录署名莫言,但这段话是我在短视频里听着莫言说,然后逐字打出来的。莫言老师确实,确实厉害。(文末附上了演讲视频,推荐给各位。)莫言老师德高望重,说得很含蓄,他说“很值得怀疑”。我认为所有包括但不限于小说家、脱口秀演员、时评作者、影视工作者、科学家、经济学者在内的一切以表达为生的人,如果一味地唱赞歌,那就是突破底线的下贱。我再解释一遍。普通人唱赞歌,为某些事自豪是完全理解的,正如各位家里的长辈会怀念以前的日子,那谁谁谁,虽然我们知道只不过是一种怀旧的浪漫化。但如果是以传播观念为业的知识分子(基本也都是自媒体了)整天唱赞歌,那就是下贱。2021年的最后几天,我刚好时间方便,连续在抖音直播了几场,无主题瞎聊。碰到的最多的问题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每天都有人问我,怎么看某岳。过去说得云里雾里的,懂的人知道我说过了,不懂的人还得简单直接粗暴地给个结论。我就认真地给这个问题一个颇为含蓄的看法:从大概2005年开始,博客时代,见识和阅读了密密麻麻的互联网上各领域的写作者。第二年就有了牛博网,对刚毕业的我确实很长见识。到今天2022年,十几年间什么样的妖怪都见过了,可谓是阅妖无数。某岳是我见过的最无耻的一个。没有之一。什么五散、烧伤宝、奥卡姆这那的,人家一开始就是妖怪,反观我们阿岳这演技,身段灵活,嗅觉敏锐,时代都还没来得及下命令呢,卧槽,这边人家阿岳君子剑都耍了好几遍了。真特么牛逼。把把胡,绝了。如今某岳的文字,从头到尾就是歌唱:一切都是最好的,我们就是最好的,有些事,不,所有事只有我们能办到,我们是最棒的。根本不是观点了,观点不重要。这吃相,这人活成这操行,真几把可怜。但凡有那么一丁点,真的,只需要那么一丁丁丁点的阅读理解能力,都能看出来如今的某岳,字里行间的吃相是多么令人作呕。不客气地说一句,至今还关注某岳,还在读他文章的,全是热爱吃大便的大傻逼。何必呢,阅读能力和文字敏感为零,读个几把的公众号,赶紧来跟我一起刷抖音!说个文盲也能理解的类比吧。把人当猪一样养起来,是,吃好喝好,而且猪圈也非常牢固,非常安全。阿岳眼疾手快拿起话筒就是一曲:你瞧瞧我们这边多好,时代变了,有些事只有我们能办到。那边的人想当人?呵呵,死了吧。记住,听连叔,当好猪。从数据上看,确实每天几十万的猪翘首以盼它们的连叔下饲料。吃饱了还得去叔的店里买点东西哦。道理很难懂吗?权力与权利天生就是冲突的,退一步你可以说这是一种必要的平衡。但什么叫平衡?是不是应该监督批评总是在试图越界的权力呢?权力的性质就决定了它随时都在想着扩张。这种时候民间人士,无论知识分子还是普通百姓,也加入唱赞歌的行列,那有什么意义呢?最后强烈推荐听听莫言老师的演讲
2022年2月9日
其他

不出意外的话

我非常愿意推荐一些书,比如说那些确实不太可能畅销的好书。开始视频挂链接了,我就找到了抖音上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店铺,有一系列的思想译丛是很值得推荐的。比如哈耶克和米塞斯的,我非常愿意推荐给有缘人。我问,有人在吗?隔天,对方回复,有啊。我说,米塞斯和哈耶克的那些书你给我个不高于电商平台的价格吧,全网能推动这些书的没几个,愿意推荐的也没几个。加个微信聊一聊不。我,一个多么谦卑的读书人。结果,石沉大海。有没有人买,人家根本就无所谓。我在瞎操心啥?还有一些书,分布在上海译文,中华书局,三联……等等吧,结果,店铺要么是空的,要么就假装放几本上面应付。哎……中国社科思想类的好书其实不少,但就被这帮“无所谓”的人把持着,没人看不是很正常吗?反观中信最新出的《枪炮,病菌与钢铁》,是好书,但也不那么好读。这些书要是掌握在以上那些出版社手里,命运跟米塞斯哈耶克的也差不多吧。但好在中信够商业,编辑非常积极推动。您猜怎么着,就这样一本非常扎实甚至有点学术的不那么好读的好书,我,一个只有3万粉丝的热心的普通网友,在抖音上卖了上千本。这个新版不错,还没看过的,可以去我抖音上买一本。我已经开始在抖音上持续地,不间断地推荐好书。也欢迎各种出版社编辑联系我:)我就是感慨啊。非常感慨。很多优质图书并不是天生注定没人买,而是因为有一帮完全无所谓的混日子的废物在做事。说到这个抖音。不出意外的话,2个月后,也就是我正式入驻抖音4个月,粉丝数超过公众号应该是大概率事件。目前两个月多一点时间,所有视频的播放量和点赞数应该是超过了这个公众号所有文章近9年的总阅读数。这就是我亲身试验了两个月的客观事实。记得张维迎老师曾经举过一个例子,说你看中国有许许多多的出版社,但出版行业却是垄断的,书号就是一种特权。很多出版社就躺着卖书号也能养活一群人,也难怪人家混个编制但并不打算为人民的精神生活服务。但你看微信或者抖音在其所在领域市场占有率巨高,但不是垄断的,因为这个领域没有人为设置竞争壁垒,任何人和资本都可以去参与竞争。事实上,从后视镜看,没有人能预测到微信和字节跳动的今天。门户的巨头们还没从睡梦中醒过来,世界就变了。这就是竞争。同样的道理,后面还会有什么产品颠覆掉微信和抖音吗?不知道,但可能性是存在的。时间拉长了看,一定有,只是现在谁也不知道是什么。其实换位思考下,你要是被安排到出版社工作,再有雄心壮志也很快就磨没有了。人性就是这样,抵不过大环境的游戏规则。就是说,激励机制的缺失,责任的缺失,以至于某一种企业的低效乃至骗补贴是注定的。哦对了,今日份开心😄
2022年2月8日
其他

鼓励生育,不要避重就轻

某经济学家建议央行多印两万亿鼓励生育。说是,一定要抓住75-85年还能生的时间窗口,抓紧出台鼓励生育基金,再不出台就晚了。意思是,不要指望“90后”“00后”。原因简单,就是75年-85年出生的这批人还有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而“90后”和“00后”不要说生二胎或者三胎,很多人甚至连结婚都不愿意。问,通货膨胀?他说不会,因为这是专款专用。短期有助于拉大需求、稳增长,长期有助于社会活力、经济长期健康发展。怎么说呢,多印出来的钱,无论用在哪里,整体上当然是稀释了当下的所有财富啊。就是你流通的钱突然多出2万亿。如果这招是合适的,为什么不是20万亿呢?2万亿是怎么算出来的,完全是拍脑袋。完全是胡扯,不值一驳的奇葩观点。现在是有多无趣,连提出谬论都不能来点有想象力的,就知道呼吁印钱。该经济学家倒是非常务实,白天上了热搜,晚上就去抖音直播卖货了。可谓是一滴流量也没浪费。按道理,昨天我就该写这个话题了。毕竟已经有好久没有可以写的话题了。但这个话题又完全不值得写。如上所述,就是毫无创意的信口开河。那既然我今天写了,就不妨严肃聊几句吧。至今为止,包括梁建章在内的诸多鼓励生育的建议都在避重就轻。什么延长产假啊,让男人也跟女人拥有同样的产假啊,又或者什么一套狂复杂的退税,而且也没几个钱。解决问题吗?不能。都是一些表态和口号。甚至还会让人更加不敢生了。你延长产假,女性敢生吗?因为这同时意味着她们更难找工作了,又或者产假归来,被边缘化了。全是馊主意,帮倒忙。国家已经是明晃晃地高调鼓励生育了。那么生育率低最大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要严谨地,具体到各个地方各个收入水平的家庭,原因还真不一样。有的要追求自己的生活,不希望被孩子破坏,有的可能就是害怕……但在实打实的经济压力跟前,这些理由都显得非常轻飘飘。家庭经济压力绝对是排在第一位的。我知道有些人不同意了。说现在这个公立教育几乎不花钱,日常养孩子的开支也可多可少,物质丰富便宜。不至于。非常至于。我们不能拿几十年前的情况来跟当下比,过去大家都是农村乡镇,随便读,课外班那是稀有动物。现在经济发展了,人的观念也变了,信息之间的互通对比强烈。我们再也无法要求家长们说,孩子随便养养。人的想法,人对孩子的期待完全跟过去不一样了。每个家长内心都有个小算盘,都不满足于有学上,肯定都想去更好的学校,这种需求不会因为消灭了供给就消失了。如果实在不理解,我举个例子。如果说现在各位所在的小区或者家附近,有一家极其便宜的,政府补贴的公办食堂。就类似过去那种单位机关食堂。从家庭开支的角度,如果全家全年只吃这个食堂,非常省钱。好,现在摆在你面前的两个选择,第一,维持现在的饮食选择自由,该下馆子下馆子,该叫外卖叫外卖,又或者自己做,总之自己决定。第二,取消其他一切,每天都吃便宜的公家食堂。你怎么选?要是几十年前,相亲都要瞅一眼家里米缸的年代,绝大多数人都会闭着眼涌进公家食堂,有白面馒头,有米饭,还要啥自行车。今天呢?就是说时代变了,人对教育的要求,对孩子的期待和投入,完全不一样了。所以看似公立学校近乎免费,但未必能满足当下人们的需求。吃是人生存最重要的一件事,饮食问题几乎再也不是问题。为何教育不可以借鉴呢?那些说什么一旦民间资本涌入教育行业就让教育变质的说法,怎么出去吃饭也不怕被毒死??人家搞教育真金白银投入是闹着玩的吗?还有另一种常见的担忧,说,这样就会出现严重的心理失衡,有钱人读好学校,没钱的只能读烂学校。下一代直接输在起跑线上了。这又是一种天真的看法。好像抹掉起跑线,它就不存在。真有人认为,花钱雇老师上门这种事会彻底被消灭?好学校通常都是生源好,而不仅仅是老师好。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好学校都非常愿意为贫困但优秀的孩子开绿灯。也不是说多高尚,多热爱下一代。不需要,因为这个操作到头来依然是为学校贡献成绩和知名度。这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创意,自古以来优秀的私立学校都这么干。那家里不富裕,孩子资质也一般,岂不是没希望了?如果把上学比成打篮球,那么,多数个子不高,运动能力弱的,天生就不适合。但好在什么呢,这个社会的运转不是单一的运动项目,越是高度发达的市场,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哪个领域。你硬让郭德纲去搞科研,既不尊重科学也不利于相声行业。只有更加开放,更加多元的,更多民间教育共同探索的这样一种教育局面,才更有利于所有家庭的孩子。所以并不是简单地看到公立教育近乎免费的学费就觉得家长们必然满意。年轻人,潜在的家长们也不傻,都看在眼里,想要的好教育因为管制的稀缺导致价格高昂,想想就算了。教育就说到这里了。再说另一块,房子。国家现在也很重视这个高房价现象,所以一直在不间断调控,工具箱里的工具都快不够用了。可问题还是避重就轻。解决房价的根本就是增加供给,其他地方不说,就说北京的空地够建多少房子?够新增多少新房源的?并不是没有足够的土地盖房子!前面说了,国家现在是高调鼓励多生,因为人们的生育意愿确实越来越低,这是迫在眉睫的事实。如果真心希望解决这个生育意愿问题。城市里房子和教育的问题,也就是实打实减轻家庭经济压力,怎么解,是值得有关部门认真对待的。
2022年1月11日
其他

鹤岗又上头条,再提醒认清现实和趋势

除非发生极小概率的不可描述的意外,城市化的进程只可能被人为瞎折腾反复震荡,但大方向不会改变。“城市”从来就不是谁发明谁规划的,只是工业革命启动之后,市场化运转,自然而然的人类自发的迁徙、聚集现象。
2021年12月28日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切实感受到群众的暴击了

打工人也别不服气,眼红,想赚大钱,可以自己去创业。有不少人说,现在创业环境不如以前了!是啊。如果经商环境不好,那也不是哪个老板的错,那是谁的错?你懂的。不懂?自己想想。
2021年12月23日
其他

你当然也在改变世界,无论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

文章写得好,聪明,都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善良和正直。简单说,关注吴主任的人越多,世界就会更美好……至少那么一点点。
2021年12月21日
其他

李泽厚所谓“西体中用”

张之洞讲的“中体西用”,虽然提倡科技,但忠君是第一位的,因为当时是封建皇权,所以他反对康有为他们提的开议会啊,改革啊,慈禧太后非常欣赏他,重用他。“西体中用”是我80年代就提出的,是针对“中体西用”和“全盘西化”。我讲的“西体”,讲的就是“吃饭哲学”。吃饭你靠什么,日常生活你靠什么?邓小平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讲的西体就是要现代化,各种东西各种机器,并不是“用”,而是“体”。这些科技不是我们发明的,是从西方引进的。科技生产力就是“体”。日常生活就是“体”。只有这样才能活着,才能走向现代化。当然传统的农业社会,人也能活,但现在大家还愿意活在那个夏无空调、冬无暖气、人无手机、厨无电器的时代吗?也许少数人愿意,那就由他们自己吧。上面是李泽厚老师人生最后一次接受采访(2020年)时说的两段话。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下面这段话。“中华民族在漫长的、不间断的历史中,落后不是常态,第二名都不是常态,常态是第一名,是引领者,是价值输出者,在文化、道德、制度、政治、经济、生活、审美,在一切领域,全方位领先。”这段话是我国知名歌颂家感人肺腑的豪言壮语。一切一切,全方位领先。歌颂师写下这般激昂文字时必定高潮了。原本以为“有些事只有中国能做到”已经是歌颂界的珠穆朗玛峰……,果真是隔行如隔山。你不吹你不懂。如果把国家比喻成一艘船。惊涛骇浪之中,靠什么乘风破浪?“中体西用”就是模仿看得见的部分,那些坚船利炮的外饰和样式,全金属外壳,有大炮,造型也威武。所谓“用”都是能够用眼睛看到的差距。“体”才是根本,是船体的框架设计,是钢结构,是发动机。举满清之力,造船、修铁路、架电线等等,这些都不难。俗话说,学个皮毛。问题就是整个社会制度,游戏规则的框架是不可持续的。古代中国,私人的财产可以被肆意剥夺,无恒产者无恒心,失去了积累的动力,没有积累也就没有资本,没有资本也就不可能有进一步的发展,人不过是在生死线挣扎。西体。每个历史时期,每个人眼里的西方都不尽相同。到今天,西方左右翼也还在激烈争吵。如果再混入与“体”无关的文化表象,那就更乱了。因此这里的“西”,无法精确,至少没有一个共识。但模糊之中有些来自其历史深处的轮廓还在,那就是个体意识、私有财产权、市场、法治。古代也有法,但那是“王法”,也就是统治者制定的法。在个体意识上,我是谁,我有什么权利?古代有的只是人身依附关系和意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至于个人财产,则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以传统的中国人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意识,每个人都依附在以皇帝作为起点延展开的等级链条里。真正的法治是围绕着保护私人财产权这一核心而建立的。这是秩序的基础,是航空母舰的船体框架。是我们值得追求的“体”。实际上做到这一步,市场交换水到渠成,因为人的欲望,人对更好生活的追求是天生的。当然了,若是用今天的眼光去评判清末有志之士是有失公允的,就算大卫·休谟穿越到清末,提出他的财产权理论,也无济于事。形势比人强,大清倒塌前夜,民间观念积重难返,内忧外患。是无解的局面。“全盘西化”则是另一种极端,这不现实也没必要,必然会受到民间强烈抵制的。文化、习俗、审美,有根深蒂固的传承。这是民族认同感的重要部分。但也都是框架之外的细节,不必也不应该有过多管制,自然多姿多彩。就好比今天国风流行,文创崛起,传统汉服风靡。有人喜欢有人讨厌,这都无所谓,只要不破坏最根本的游戏规则,不动大框架,人爱穿什么穿什么。传统文化的复苏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在物质上对齐之后,人希望从传统中寻找身份差异。这就说到文化、生活、审美了。先说音乐,无论流行还是古典,哪一块不是源自“西学”?再说诸如学术规范、小说、电影等等,其中哪部分来自中国传统?也许不远的将来中国会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即经济总量的领先。但文化、审美,要如何领先?比如说,某一天中国的电影或者音乐风靡全球,能说这是中国文化的领先吗?难道是全世界都开始听京剧了,又或者全球人民都吹唢呐拉二胡了?哦对不起,唢呐是当年随丝绸之路从东欧、西亚一带传入我国的,非民族乐器。又或者中国要是出现一亿个钢琴家能说明是中国文化的领先吗?“全方位的领先”是十分低级、狭隘的,走火入魔式的,只有把读者当傻子哄骗才会这般枉顾事实和逻辑而一味地吹泡泡。此处暂停⏸
2021年11月4日
其他

二选一

“二选一垄断”意思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构成限定交易行为
2021年11月3日
其他

它们经常妨碍这种努力

今天把任何一个人,要不就马斯克吧,这个整天想着上天入地要死在火星的梦想狂人。把马斯克扔到一个荒岛,不要说冶炼金属,请问他能做出一把像样的石斧吗?今天的人类在包括智力在内的各方面生理能力跟祖先几乎没区别。但今天的人类过的是祖先梦想都到达不了的生活。总结起来也不神秘:原始积累,分工,规模效应,交换包括了思想上的交流,更强的生产效率,更多的资本,更多的创新,更进一步的效率提升,更多商品更多资本。是一步一步来的,在自由市场的轨道内循环。从石斧到金属铁器,生产力是巨大飞跃,无论农耕、狩猎还是修建城墙。到了修城墙这一步,差不多已经打打杀杀几千年了。理论上,古代社会是不存在失业的。因为人每天为了活下去的那点热量(食物)几乎全天候干活,生老病死,出生就是为了活着,活着就是为了吃饭。饥荒的时候就四处打野。“每个人试图改善自己境遇的自然努力……是非常强大的力量,以至于即使不借助任何帮助,单靠这个原理也能使社会繁荣富裕,而且可以战胜愚蠢的人类法律造成的无数障碍而前进,尽管它们经常妨碍这种努力。”这段话简单易懂。说是经济学的核心原理也不过分。基本上,后世汗牛充栋的经济学大概也就围绕这个基本原理,进行解释、拓展、完善,与时俱进地对一些具体问题展开讨论。是不是太狂了?还好,不是我说的,是现代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说的。经济学确实沉闷,无趣。几百年来翻来覆去的。亚当·斯密本人一直以道德哲学家自居。200多年过去了,亚当·斯密的这段话一点也不过时,除了感慨其极为睿智的对本质的洞察,同时得引入其好友大卫·休谟对人性的看法,人类啊,什么理性,只不过是也只能是激情的奴隶。短视、贪婪、狭隘,尤其是一旦掌握权力就觉得自己能战胜规律的自负,不变的人性。亚当·斯密显然不是突发奇地洞见了社会繁荣的奥秘,只是有幸生活在工业革命爆发的年代,切身感受跨时代的生产力变革带来的生活巨变,有幸见证了包含苏格兰的整个英国经济有别于农耕时代的经济腾飞。修城墙或者水坝,挖掘机的出现就是对铁锹的碾压式垄断。这时有两个方向可以选。第一,不仅要禁止挖掘机,还要把铁锹换成勺子,这样虽然效率降低了,但很明显增加了就业。这个原理可以应用到所有行业,就是增加工序,降低效率,促进就业。听起来是不错,有活一起干,问题就在于这不可持续。不可持续,因为这不仅要面临外部的竞争,还要承受内部缺乏激励机制的问题。这种必然垮掉的历史教训可是太丰富了。此处有背景音乐:“心若在,梦就在……只不过是从头再来”。还有另一条路,就是修大坝的事就交给挖掘机了,扔掉铁锹,其余人等去干点别的。释放劳动力,自由配置到最优处。那么多行业需要人才,需要创新。更多行业都在竞争中提高效率,这样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都将大大提升,各种商品也就变得丰富,变得便宜。市场竞争出来的垄断,是资源的最优配,人类追求高效,企业与消费者一起达成的结果。没有外力干预,非行政壁垒导致的垄断,那就一定是消费者自己用钞票选出来的。并且,稍微了解下商业史,回顾过去这一百年的就行,就会发现,极少有企业能长期处于垄断地位。市场竞争足以让暂时处于垄断地位的企业保持足够的危机感。其实也不用看书,正常人类只需要留意身边的品牌变幻就能想明白。垄断作为一种目标,也激励着企业家不断创新,坚持不懈讨好消费者。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但“它们经常妨碍这种努力。”
2021年11月2日
其他

你们不是特想知道那谁为什么变成了妖怪吗?

昨天有个消息我是蛮震惊的。因为“西安地铁保安拖拽女子事件”,竟然有6767个微博账号被禁言。185个账号被关闭。官方的说辞是,刻意激化矛盾。这对我这种日常就某些社会热点事件闲聊几句的人来说,简直有些吓人。十几年前因为工作的关系每天都会收到各种审核通知,根据多年经验也大概能预估出“警戒线”的位置。但现在我确实已经有些看不懂了。记得我以前好像说过,如果没有金钱压力,或许会更加专注地坚持写点什么。过去确实是这么想的,毕竟表达本身是有益身心健康的,还能让一些读者有共鸣甚至偶尔起到心灵按摩作用。是很舒服的状态。然而现在,对我保持更新支撑更大的是可能存在的广告收入。未来万一狗屎运财务自由了,我恐怕也就没这么勤奋了。空间越来越逼仄,心累。更累的是,完全不知道为什么可能号就没了。所以很多你们看到的诸多不解的现象不奇怪了。比如那个号称要让读者一起成长的,要“传递好观念”的某叔彻彻底底变成一个满嘴歌颂的妖怪,奇怪吗?一丁点也不。在巨大的收益可能瞬间消失的恐惧之下,某叔很自然就能从各种角度挖掘可赞美之处了。然后你再回顾下我之前推荐的心理学理论,即“认知失调”和“自我辩护”,就不会再去纠结人家是真那么想还是故意只是为了迎合。这不存在非此即彼,不可能有各位想要的那种清晰界限,是傻还是坏。大概率的发展路径是这样的:哦天哪,我绝不能失去这个号,我影响力太大了,这流量太值钱了。就在这种巨大的精神压力之下,奇迹出现了,歌颂的角度突然雨后春笋般都冒出来了,啧啧啧,以前怎么没发现呢!也算是天助自助者了,疫情又突然给了巨大的有说服力的“证据”。哎呀,一下子就通了,觉得自己看得更深刻,更有大局观了。所以你要说人家是真诚的吗?是。肯定是,即便你觉得一个曾经推荐过安兰德、米塞斯、哈耶克、罗斯巴德、张维迎的人变成这样不可思议。然而皈依了之后成了信仰,人不会痛苦了,越想越对,越唱越美。美滋滋地赞美,赚钱,卫生健康每一天。再说了人的观念发生变化很常见,我们自己也在变。就这样,完美说服了自己。哇~哦~这种感觉,他仿佛回到27岁那年的自己,带着怒气买了好几本《中国可以说不》四处送人。什么叫不忘初心啊,什么叫出走半生归来还是那个少年。想到这些,让我这个普通的边缘化公号作者突然意识到自己的人格竟然已经坚持闪亮了几十年。我想大概是因为我没那么贪心,所以就不会那么下贱。钱够一家人花差不多行了。灵魂有价,我的更贵。我不勇敢,但至少,我可以选择闭嘴。另外,还有个有趣的现象,很多读者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关注的作者发生了180度的转变,如今的每个字都在打脸过去。他们(我想主要是她们)依然美滋滋地跟着某叔一起成长呢。真是幽默至极。可悲。可悲在哪里呢?如果你以前因为一个人的A观点而喜欢,不可能还能继续因为他的非A观点而感动。不不不,还不是这样,至少观点可以聊,你来我往辩论,是有智力痕迹的。然而类似“这种事只有我们能做到”,“没有一个家长不爱这个政策”——这特么是什么几把玩意?如果一个人都察觉不到歌颂家的甜美歌喉,这种阅读理解能力为啥还要看公众号,不如打开电视看新闻。几天前跟几个朋友吃饭,好几年没见了,上次一起在饭桌上辩论的时候我们彼此都在网易和搜狐做着各种社会话题的专题呢。想起这些年互联网上的沧桑巨变,这种恍若隔世真是让人百感交集。一边叹气一边回忆,当年那些因为观点吵得面红耳赤的公知辩友们,今天看起来都如此可贵。大家观点可以不一样,至少人家不是无脑歌颂。哪怕老胡呢都要长篇阐述假装“理客中”。直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但来不及了,因为他们都消失了。不说了,各位周末快乐吧。尽量。上篇:老师嫌弃的眼神推荐:有人要加班,有人要生活对了,请还没购买《暗中观察》的不要犹豫,下单买!昨天有个老师买了50本送学生。快清干净了吧,我烦死了每天在文末放这个破链接。还有几千本卖完拉倒,以后这种文章不可能再出来了。下本书只可能是正能量鸡汤。什么观点不观点的,没有了。买一本,当个纪念品收藏吧。
2021年9月3日
其他

老师嫌弃的眼神

主任,昨天给二年级娃报了学校课后服务,之前单纯地认为应该响应国家号召,结果昨天一开会,发现自己真的太单纯。通知上写的是三段式,有运动有辅导,可现场老师话里话外都明确表示,这个课后服务只给看着孩子,别的什么都不管,而且不是本班老师,有可能是后勤或者其他人员轮流(家长要加入志愿服务队),还一再强调,老师们都很忙,没时间管这些,有很多家长听完就走了。本以为孩子们一起在学校复习一下还能集体活动,应该比一回家就窝在家里强,可是从老师嫌弃的眼神里,我觉得自己真是在给老师们添麻烦。“双减政策”到底是为了什么?从现在看来,应该理解为"自力更生"吧。_______________任何事情从一个大的指导思路和目标到具体执行出来的样子,过程中难免各种意外,是漫长的曲折。不过人的行为逻辑是基于人性的,大致可以预测出来。课后服务,谁服务,给多少钱,这些都是问题。家长们暗地里都期待在这些时间里老师能额外教点什么,但这与“双减”不符。那就是纯托管服务了。托管服务,对工作人员的要求比较低,看守,维护下秩序即可。学校自然也没有动力和预算花更多钱请老师来负责这段时间。最好是家长们都加入志愿服务,轮流帮忙看孩子。一来给学校减轻负担,二来更加熟悉自家孩子的同学们。感觉很妙。退一步,家长们比较希望看到课后服务是自习,学生们都乖乖地待在教室里学习,如果遇到不懂的,还能现场请教老师。在极低的预算情况下,老师动力不足,只会抱怨,甚至想办法换个工作。所以你察觉到了老师“嫌弃的眼神”并不奇怪。因为除了极个别用爱发电充满理想的老师,多数老师哪怕被要求负责课后的这段时间,态度也会偏消极。因为多做多错,不做不错。主要是没有恰当的激励机制。唯分数论不可取。让孩子们有更全面发展是一个很好的目标。问题就在于,手段能否达到目标,以及,强悍的唯分数论的源头是什么?未来在“双减政策”的引导下,尽可能减少测试,且不公布成绩,不排名。那么让家长们喜上眉梢的做法是什么呢?我猜啊,大概率考卷的难度会降低,再降低。这样,每个孩子在为数不多的考试中都能取得靓丽的成绩单。可谓是皆大欢喜。现在的这批孩子在未来大概率不会被考试迟到或者考试碰到难题之类的噩梦吓醒。教育需要一些变化,需要创新。然而创新的必要条件是借鉴、尝试、竞争。每个人都能对“什么样的教育才更好”说两句,至于哪种教育方式更好,考虑到人固有的天生差异,也许应该尝试更多元的选择和对照?“双减政策”的目的,那肯定是为了让人民群众不仅都能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还能摆脱“教育军备竞赛”带来的育儿“焦虑”。“快乐教育”正在热情地向各位家长招手。快乐一天是一天吧,虽然总会有一决胜负的筛选时刻,无论是高考还是就业。到底是提前准备还是先玩玩再说,家长的内心大概早有自己的小算盘了。上篇:有人要加班,有人要生活推荐:北大教授放弃鸡娃了本来我觉得因为各种遗憾这本破书可能也没啥可推荐的。可是最近我越来越觉得应该推荐,看起来再简单的粗浅的常识在今天都变得无比稀缺。所以,我推荐买本《暗中观察》送朋友啥的吧。目前库存几千本吧,卖完拉倒,不会再印了。清仓大甩卖!
2021年9月2日
其他

有人要加班,有人要生活

某互联网公司取消大小周后薪资普降。有媒体评价道,始终是要钱还是要自由的问题。但这里“要”的主体是谁?什么时候“十几亿人运转如同一人”了?都不需要特地去调研,必定有很多人不高兴,因为人家是愿意多赚钱的。如果有人为了多赚钱愿意在周六甚至全年无休地上班,为什么被横加干涉了呢?(请不要在此处装外宾说这是企业自发的决定:))在90年代初,我还是个小学生的时候,村里人都说要有个单位(代表有编制),这样就有双休了。而农民除了种地就是每天干点体力活。赚得很少,但更害怕没活。后来,资本来了,遍地鞋厂,大量招工需求,本地人甚至都不够用了。村民们掐指一算,鞋厂上班一个月可以买一年的大米。有所谓“正规”的鞋厂,上下班时间符合国家规定,甚至还给上社保。也有各种不正规的鞋厂,就是没日没夜地忙。一个人会怎么选?全看个人情况。谁不希望朝九晚五,一周五天,准点下班呢?都是要生活的。但是,当时多数人都愿意去所谓不正规的鞋厂,很简单,因为赚得多。人家不知道休闲娱乐?只是想趁年轻赚更多钱。现在一个很危险的趋势,大量在网络上聒噪的人不仅完全不知道经济的基础运转规律,而且变得极为矫情和任性,既要还要,以为只要声量够大,就能无中生有。请认真想一想,一周五天怎么就是理所当然的呢?为什么一周不能工作两天?是要更多钱还是要更多自由支配时间,这纯粹是个人意愿。那种大小周的企业你觉得牺牲了生活,那么可以不去。如果绝大多数公司都是如此,那说明发展的现状大致就是如此。但实际上相比几十年前,今天谋生的选择是要多出太多了。家底殷实的年轻人,上班就是找个地方打发时间,就是玩儿。很正常,人家有这个资本,所以就算劳动法规定以后一周上一天班也无所谓,还有人一起陪着呢。那么那些普通家庭,甚至贫困农村出来的年轻人呢?为什么要剥夺这些人拼命赚钱的机会呢?人家不仅要大小周,人家甚至愿意除了睡觉就在干活,怎么了,妨碍到谁了呢?从更大的视野看人类发展,之所以在近两百年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不是因为人变更聪明了,也不是地球资源变多了,只是因为人类在极为惨重的代价之中逐步发现了市场这样的游戏规则。并且这个规则对普通人更友好。因为欲望推动着有能力的人必须通过有竞争力的商品和服务来讨好广大的普通人。比如普通人不需要搞懂手机是怎么被发明出来的,只需要打打工就能买到。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有了创新,有了更加低廉的成本,逐步解决了各方面的稀缺。大家的生活才会变得越来越好。为什么突然插入上面这段话。因为干预之下,必然放缓发展速度,比较受伤的反而是原本处于劣势中的人。工作机会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可能失去的。失业对人的打击程度也因人而异。再顺便说个题外话,教育资源是稀缺的,的确一开始有钱人家更有优势。但这是所有商品和服务必经的初始阶段,正如最开始汽车和手机都是奢侈品一样。如果在汽车还是奢侈品的时候美国政府介入管制,不允许这种不平等,恐怕今天也只有极少数富人有车坐。原本,不断扩张的培训机构尤其是在线教育正在逐步解决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有钱人吃得好,没钱的努力赚钱也能吃得不错。有相对差距,但整体上都在慢慢进步。当有钱人只能吃饱的时候,没钱的人都不一定能吃到屎。未来,我是指我们大概没机会看见的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突飞猛进,所有的制造,尤其那些危险的工作都有机器人代劳,每个行业的效率都指数级翻倍,那时各方面的物质真正实现极大丰富,人们更专注精神层面的创造和享受,工作就是乐趣,没有什么一周上五天的概念,基本上随意。需要时间,需要资本,需要时间积累技术,需要资本投入研发。那就需要一个有稳定预期的市场环境。上篇:8月,一切都会过去的推荐:资本到底是什么意思?本来我觉得书因为各种遗憾可能也没啥可推荐的。可是最近我越来越觉得应该推荐,看起来再简单的粗浅的常识在今天都变得无比稀缺。所以,我推荐买本《暗中观察》送朋友啥的吧。目前库存几千本吧,卖完拉倒,不会再印了。
2021年9月1日
其他

8月,一切都会过去的

今天是8月最后一天,2021已过去三分之二。啊~~~今年就要结束了,国庆回来就要开始盼着过年了。或者,害怕过年。什么心情都没用,时间就是这般无情。八月文章:1、真羡慕那种不是正在骄傲就是在自豪路上的狠人群众们还在抢购鸿星尔克吗?我上个礼拜路过一家鸿星尔克专卖店,货满,没人。不过“鸿星尔克现象”未来还会有。或者你可以理解为,如今的每一天都是“鸿星尔克现象”,只不过每天网民狂欢的对象在快速变幻。有时是人,有时是一个短视频,有时是一档节目……一切都会过去的,没有任何事情是过不去的。这句话既让人欣慰,又有些虚无和丧气。网上的各种狂欢和乌烟瘴气都可以在《乌合之众》《教养的迷思》里得到解释。《教养的迷思》当然不只是一本育儿书,它只从育儿的角度研究的一篇心理学论文。2、“相比电影,妈妈更担心你看新闻!”格非好像曾经说过在农村儿童是无法回避成年人话题的。一样东西越神秘化越容易出事。比如在农村大人经常跟小孩子开黄腔。我绝不是在赞同这种做法,只是觉得很多我们今天以为理所当然的原则只是很短暂的文化现象而已。不是什么特别严重的事,不必那么紧张。我读小学的时候就偷偷抽烟,初中也抽过,高中也抽过,但是都没有上瘾,就是好奇,果然难闻。但是什么时候开始变成正式烟民的?是大学。为什么?因为大学里好多人都抽烟。还因为十七八岁正是装逼的黄金年纪。小孩子玩游戏,一天一个小时好还是两个小时还是三个小时?有什么科学根据?其实没有答案的。这些事情本应该是监护人的责任。3、史上最公平教育方案
2021年8月31日
其他

均衡编班,少测试,分数保密

义务教育学校要严格执行均衡编班的法律规定,不得以任何名义设置重点班,切实做到均衡配置师资。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不得随意增减课时、改变难度、调整进度,不得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讲新课。严格执行作业管理规定,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作业。严格执行考试管理规定,不得违规组织考试,考试结果不排名、不公布并以适当方式告知家长和学生,不得将考试结果在各类家长群传播。不得按考试结果给学生调整分班、排座位、“贴标签”。初中各学期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和初三下学期模拟考试成绩不得与升学挂钩。教师要运用考试结果精准分析学情教情,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帮扶辅导,科学研判教学工作的重点难点,切实改进课堂教学,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学校要加强对考试结果的整体分析,对教学质量作出科学判断,针对性地加强教师教学指导和培训。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义务教育其他年级由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期末考试,初中年级从不同学科的实际出发,可适当安排一次期中考试。各地不得面向小学各年级和初中非毕业年级组织区域性或跨校际的考试;学校和班级不得组织周考、月考、单元考试等其他各类考试,也不得以测试、测验、限时练习、学情调研等各种名义变相组织考试。以上是最新的中小学教育相关措施。大概就是,均衡编班,少测试,分数保密。我认真学习,反复阅读领会,初步发现这个“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严格执行作业管理规定”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帮扶辅导”“切实改进课堂教学”似乎是矛盾的?当然,我可能领会不到位。与此同时,我肯定也希望我们国家的教育越办越好。可是这些伟大的教育公平理想可能距离一个普通家长太远了,也太抽象了,家长只关心自己的孩子学习到底好不好,以后能不能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过上幸福生活。人就是这点朴实的追求。规定说考试结果不公布但可以适当方式告知家长和学生,并且禁止在家长群里传播。真好啊,考试结果是机密哦,一下子就给封死了。家长们线下约一起聊天时,一定不会打听别人家孩子的成绩吧,都不好奇,觉得自己的孩子应该是很有竞争力的。孩子的未来如何,全靠自信撑住。万一,我是说万一,有些家长不守规矩,组织线下游玩,鼓励大家一起分享自家孩子的学习成绩呢,毕竟实在是想知道自己孩子目前在班里是什么位置。这也是人之常情。这可如何是好,也就是说,一个班里孩子的学习大致排名情况几乎等于是公开的秘密了,线上大家都可以装傻,心里跟明镜似的。以本人有限的贫乏的想象力,大概有两个办法供参考。第一,家长每一次的线下碰面都必须有老师陪同。这不仅可以有效防止机密泄露,并且也让老师和家长建立比较深厚的感情。但是缺点也很明显,这得给每个班级配上多少老师才够呢?那么,完美的第二种方案就有了,感谢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让窃听技术变得廉价,在每个家长身上都装上窃听器。不对,突然发现即便如此,家长们还可以用字和笔交流,还可以用手机在便签上打字交流。怎么防止班级成绩情况这一机密泄露呢,着实是伤脑筋。这个世界难题希望教育部门能有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还有个常识,在绝对成绩之前,排名情况是不重要的。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作为家长,可以不关心排名,如果每个学科的测试结果都接近满分,那么大致上是有信心名列前茅的。义务教育阶段每个科目对于多数中产父母而言都很简单,拿起课本来快速翻一翻几乎可以胜任辅导工作了。那么家长只需要在家里给孩子测试就可以了。发现有很多题目都不会,那就补习吧,没钱自己来,有钱的请人上门,费用便宜点的也有(绝对不会消失)就是转入地下,偷偷摸摸的就是了。每一天的家长群里都有打听补习资源的消息。那些没时间没能力也没钱的家长可能就只能拥抱快乐教育了。班级的学习氛围对人影响巨大,你追我赶是一种氛围,得过且过是另一种。在这种人为强制抹去任何带“竞争属性”的环境下,学生是更愿意拼搏还是更倾向于草草应付了事呢?为什么任何学习都需要测试,因为这是符合大脑运行规律的一种正确的学习方式,学习-测试-反馈-调整-测试-再反馈-再调整,学习所有事情都是这样的,都需要反复训练,并适时接受测试的反馈。义务教育阶段假装不知道一个学生的真实水平,高考怎么办?难道真的摇号?靠摇号获得的学历还是学历吗?相信拍手支持的人不在少数,但其实你我的看法早就不重要了。我只是在想,未来这些孩子各方面能力是更强还是更弱了,不要举个例,我说的是整体上。我是比较悲观的。而家长呢,因为有高考在,以中国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太可能两眼一抹黑就觉得可以听之任之,安心享受当下的安排。上篇:我今年最想推荐的一本书推荐:为弱势群体说话
2021年8月30日
其他

我今年最想推荐的一本书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不起作用。这个结论很难让人接受,父母觉得自己的重要性降低了,心里不是滋味。那些整天四处倾诉“原生家庭害了我”的人也懵了,赶紧翻出“弗洛伊德”压压惊——绝对是童年阴影!然后继续哭诉,反正众说纷纭,观点各异,我混得这么惨就是原生家庭的锅。有理有据地提出这个看法的知名心理学家朱迪斯·哈里斯自然也饱受攻击。我认为只要你愿意花时间读完《教养的迷思》,也许对育儿会有一番新的看法。生理上的差异是如此明显,人们可以很坦然接受诸如身高和相貌上的差异源自遗传,但就是很难接受在智力和个性等等没那么“眼见为实”的方面有至少一半是天生注定的。虽然“先天后天”的概念其实已足够流行。剩下的争议就在于这个“后天”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朱迪斯·哈里斯从儿童的心智与人类的演化历史,从各种社会学实验得出的强弱相关性,得出了一个结论:在儿童长大成人的过程中,基因和同龄人起作用,而父母不起作用。这个结论,以各种极具说服力的逻辑和现实,让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教养假设”无处遁形。更直白点说,父母是不是知识分子,有没有工作,是否抽烟喝酒,婚姻关系是否和谐,结婚还是离婚,等等,这些被认为对孩子的成长无比重要的家庭状况或者养育方式,实际上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不大。此前在《影响力》这本书里就有个非常有趣的例子,大概是这样的,有位父亲软硬兼施都无法说服自己的孩子学习游泳,后来孩子听说隔壁的汤姆就敢下水,那孩子噗通就跳进泳池了。人是环境的产物,这个大家都能理解,我们国家也早有“孟母三迁”的知名典故,说的也是环境对人成长的重要影响。但不够准确。因为人会同时出现在各种环境里,比如家里和学校就完全是两种环境。那到底什么在起作用?是“孩子自己认可的那个我们”,也就同龄小伙伴。有些孩子在家霸道无比,在外可能是被所有人欺负的角色。有的孩子则相反,在家像只小绵羊,在外则飞扬跋扈,被一群同龄小伙伴尊为大佬。这也解释了为何很多社会新闻上都会出现类似的一幕,父母对孩子在外的所作所为极为震惊,我的孩子怎么变成这样了?他们通常不是在演戏,而是真情流露,因为他们一直以来对孩子的印象都是在家庭这一特定情境下孩子的表现。人会迅速在人群中找出“我们”,并快速区分出“他们”。和“他们”不一样,就是进一步团结“我们”并证明“我们”是对的。这个“我们”规模足够大,不需要彼此都认识,只需要一些抽象的概念就可以有效地凝聚在一起一致对外。对外树敌是团结内部最有效的手段。相比父母教养的方式,家庭的氛围,同辈群体才是塑造儿童行为和改造他们性格的地方,决定他们未来可能变成什么样的人。想必那种理解能力不足但抬杠精神满格的人不分国界,作者不得不多次重申,当然不是说随意对待孩子都没关系,如果父母有极强的掌控欲并且对待孩子冷漠粗暴,孩子一定是会受伤的,并且在他们眼里,家庭如同监狱,父母则是狱警,只要时机成熟,他们是一定会越狱的。这恐怕不是为人父母想要的亲子关系吧?孩子未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充满未知,不会因为父母阶段性的不够上心和冷落就彻底毁了他们的前途,家长不必频繁自责,把不属于自己的过错往身上背。孩子也不会因为父母在教育上的铁血管教成为天才。真正的天才儿童从小就缺乏融入同辈群体的意愿和能力,他们过早地痴迷于具体的创作或者技艺,错过了“自我社会化”的阶段,因此多数神童在长大之后都会比较古怪,难以融入社会。因此那种经常搬家,刚跟一群小伙伴建立关系就被生硬扯断的孩子,性格上更容易走向孤僻。而如果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在外总是被欺负,那么搬家或者换个全新的环境是最好的选择,因为一个人老被欺负,其核心原因是在同辈群体中有了“软蛋”的名声,而要改变这个特定环境群体对他的评价,几乎不可能。如果说给家长有什么简单的启发,其实已经很明显了,就是成长的环境,学习氛围好的学习不会差,自暴自弃的环境就会让孩子觉得当个坏小孩是很酷的。不过有些小问题经常被忽视,如果家长给孩子起那种谐音不优雅的名字,比如姓夏名健,单从字面上看多么积极阳光,但大概率从入学第一天就会被其他小朋友取笑。又比如让孩子穿奇装异服去上学,美其名曰我们就是要勇敢做自己。呵呵,反正最终受伤的只能是孩子。不少人活到老年开始放飞自我,变得古怪的现象也可以得到合理解释,因为老了无所谓,累了,不装了。虽然《教养的迷思》不是新书了,但这是我今年最想推荐的一本书。本书行文流畅、诙谐,极具可读性,更重要的是非常有说服力。我完全被大量的社会学实验和作者的论证逻辑说服。也许你隐约意识到,对“我们”的认可,对“他们”的敌视,早就不仅仅是育儿问题了,几乎可以解释数不清的社会群体现象。无论你是否已为人父母,都值得看看。本书源于朱迪斯·哈里斯在1997年发表于《心理学评论》上的一篇论文,从论文扩展成书。该论文被美国心理学会评为“心理学优秀论文”,这个奖项以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乔治·米勒命名。有趣的是,在几十年前,认为她不够资格获得博士学位的一封通知书上,签名就是当时哈佛心理学系的执行主席乔治·米勒。上篇:为弱势群体说话
2021年8月27日
其他

为弱势群体说话

我当然也会累。就是心累。我的意思是,有些话题,让人真的不太想重复,就想换一种方式,逻辑一致的话,事情可能会走到什么境地。有人不高兴了,人家为弱势群体(外卖骑手)说话,你在那阴阳怪气的。为弱势群体说话啊,如果有用的话,我愿意二十四小时不睡觉说,也不是我高尚,而是竟然如此简单,动动嘴皮子就能提高千万人的生活水平。这种好事,我可以做。为外卖骑手上社保,好不好,当然好。那么为外卖骑手解决住房问题不好吗?也相当好。那么,为什么不为所有人都安排一套房子呢?那为什么只是房子呢?难道不应该一切免费吗?到这里有人感觉到荒谬了,很像是在抬杠。并不是这样的。外卖的收入水平是供需决定的,是整个劳动力市场相互竞争的结果。如果外卖骑手的工作变得毫无吸引力,唯有加薪才能招到更多人。如果硬要给上社保,当然可以做到,问题就在于代价可能是对外卖员的需求变少了。不仅是更多人涌进来竞争,企业也必须承担更多成本,只好压缩招工需求。也可能是因为上社保的成本分摊,外卖员实际拿到手的钱减少。同样的,外卖价格也会上涨,外卖需求也可能随之下降,整体的营收必然会受影响。事情是一环扣一环的,并不是说给外卖骑手上个社保就真的能帮到这个群体。相反,如果真这么搞,我们看到的是部分骑手有社保了,看不见的要么实际收入减少,要么有大量原本可以送外卖的人失业,再谋出路。如果用规定可以让人的生活变好,那需要市场经济做什么?规定下人们压力最大的房价好了,先打个五折。是不是大家都能买到了?物质财富是劳作和交换得来的,是无数人干出来的,并不是一厢情愿指定安排的。即便不考虑转移过程中的低效和损耗,转移也只是转移。不,转移破坏了潜在的更有效利用资本的可能。就说外卖骑手这个随着外卖app出现的新生岗位是怎么来的呢?是安排出来的吗?是人和大资金创造出来的。也就是现在如过街老鼠一般的资本堆出来的行业。假如有人穿越到过去,把当年准备投资给美团和饿了么的海量资本都分了,分给那些尚未成为外卖骑手的体力劳动者。每个人能分多少呢?没几个钱。而这是一次性的。也就是说,钱可以花掉,也可以创造一个新行业并提供无数岗位,持续运转。没错,这就是资本运作,但是没有这些资本高效的运作,现在所有这些外卖骑手的生活到底是过得更好还是更差?最可怕的是一群发现工作越来越难找的人却在痛骂资本。社保这个事是这样的,这不是什么天上掉下来的,钱可以自己发给雇员,也可以上缴社保,发给现在领社保的退休老人。简单说,一个在大城市奋斗的年轻小白领,他们未必有足够的钱给自己农村的父母养老,但他们现在必须每个月都要拿出钱来赡养当下的陌生退休老人。记得十几年前我大学刚毕业,第一次听说“住房公积金”,仅凭直觉就感觉奇怪,啥意思这是,我的钱(公司发的)好心强制帮我存着,以后买房用。为什么不直接发给我,我自己不会存吗?而且还设置了诸多门槛,巨复杂的手续,不买房还不能取。住房公积金具体规定多年来随着楼市宏观调控而发生变化,并且各地有差异,但这个东西的性质没变,非常费解。个体的认知盲点就在于一厢情愿。我们时常用蛋糕来比喻财富。是啊,我们是应该把蛋糕做大,人人都蛋糕吃。可是,蛋糕是动态变化的,不存在某个时刻蛋糕足够大了,停下来,分一分。蛋糕是动态变大的,需要更自由和包容的经济环境,蛋糕在变大的过程就已经惠及到每个人。无视客观发展规律,为什么群体说话都没用。外卖骑手以及你我这种普通打工人的生活当然是可以得到改善,但需要的不是道德说教或者煽情的破文章,需要的是整个经济体大盘的增长,需要的是创新带来的新行业新岗位需求的竞争如同过去外卖行业对工厂的冲击,需要的是资本,需要的是友好的投资环境,需要的是稳定预期。这道理很难懂吗?我以为不难,并且这不是什么枯燥深奥的理论,这不就是几十年来繁荣的经验吗?哎……心累,都不能踏实地让人家当个心灵鸡汤博主。上篇:我觉得姚院长还是保守了推荐:狗屁不通的北大博士后调研;资本到底是什么意思?
2021年8月26日
其他

我觉得姚院长​还是保守了

老师好!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企业与其拿出那么多钱来捐款,还不如不要搞“996”,给外卖骑手们都缴上社保。企业的社会责任其实比捐款要重要得多。对此您怎么看?我怎么看,我觉得姚院长还是保守了。企业与其拿出那么多钱来捐款,不如把钱都分给员工,什么“996”,不如一周上两天班,一天4个小时(2个小时也行,大家商量着来吧)。给外卖骑手上个社保这就够了吗?凭什么保证人都能活到领社保的那一天呢?为何不直接给外卖骑手安家落户?让外卖骑手住上大房子,如果可以的话,不,肯定可以,斗胆希望也让外卖骑手的孩子保送去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我相信姚院长必定是非常乐意免费教学的。至于应该缴纳多少社保,又应该给骑手制定一个什么水平的工资,依据是什么呢?你可能计算不出来,但肯定有人可以。毕竟每年都有一个最低工资,不要问,只要信。好了,外卖骑手安排妥当了。那么网约车司机,快递员,还有上百个行业的无数打工群体,怎么能一碗水端平呢?收入应该怎么定,现在已经成问题了。想想看,为什么有的行业工资普遍高,有的行业工资比较低?各大企业之间要不要对齐一下,以及企业内部是不是要平衡一下?同样的商品,仅仅因为品牌不同,价格差异巨大,这个是否有些不可思议了呢?是不是也可以考虑把商品分门别类之后,对同类商品实行统一定价?最好把利润控制一下,企业有责任把利润控制在最低额度,让利给老百姓。我没啥想法,就是这么一琢磨,似乎值得我们共同陷入沉思。巧了,今天的一个新闻,东城区带头实行教师轮岗:8月25日,在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北京市教育“双减”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东城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区教委主任高伟介绍,东城区将以先教师后干部、先小学后初中等的方式,在本学年度实现干部教师轮岗不少于2000人,力争用三年时间实现东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干部教师100%轮岗。好像是照着我这篇《史上最公平教育方案》实施的。搞得人家有点不好意思。但是教育资源公平的力度显然还是有些欠缺,只是东城区的轮岗,还未普及全市,当然正如我在文章里说的,要说最公平,只能是师资全国轮岗。但问题又来了,厨师要不要轮岗,托尼要不要轮岗,律师要不要轮岗,spa技师要不要轮岗……凭什么我们在沙县吃不上“四季民福”的厨子菜肴?四季民福烤鸭你们吃过吗?没吃过吧,不如呼吁一下让四季民福分配厨师到你们当地。那么同理,又凭什么在北京吃不到便宜又正宗的福建菜?就是因为没轮岗,是不是有这样一种可能,把食材全国打散统一调配,厨师也轮岗,这样全国人民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吃到各地美食。你瞧瞧,教育资源均衡了,饮食也均衡了,其他方面再努努力搞搞,真的,住哪儿都一样了,大家享受着差不多的教育,吃着差不多的食物,看着差不多的短视频,玩着差不多的游戏……One
2021年8月25日
其他

阿富汗的问题只能阿富汗人自决

因为塔利班夺权上了国际新闻热搜,朋友圈也一堆人分享标题带“塔利班”的文章。我感觉自己很落伍。一个星期以前我对塔利班的最初印象大概就是“911”事件之后的密集的新闻,美国迅速出兵阿富汗,攻打塔利班。我还以为是塔利班劫持了飞机。好像是,又不是。赶紧翻出书架上积灰的《无规则游戏》,一部阿富汗历史。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任何一个人只要愿意花时间去了解一下阿富汗的历史,就会深刻地感受到,什么叫“乱成一锅粥”。《无规则游戏》这本书通俗易懂,看似全面,也只能规矩地按时间线索讲述。但该书史料取舍有道,小心翼翼承认局面短时间内的无解和相信时间和后人的智慧。若是想了解塔利班的前世今生,又或者美军驻扎的二十年发生的事,不知道需要几本书才可能梳理清楚。地球这么大,为什么是阿富汗,为什么这么个小地方能如此频繁地登上国际新闻头条。地理位置是最根本的原因。古代,这里是波斯、印度、突厥等文明的交汇处,也可以说是各文明的冲突地带。近代,北面的沙俄虎视眈眈,南面的英属印度则担心沙俄的狼子野心,于是阿富汗又成了俄国和英国的战场。等到二战过后的美苏两大阵营的冷战对抗,俄国变苏联,英国换成美国,又在这片土地上各种爆炸。当然,一开始美苏双方为了拉拢阿富汗着实是出钱又出力的。有一些人贴出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某个时期阿富汗女性的时髦着装还在赞美苏联。片面了哈,事情没那么简单。整个中东就没有简单的事,非常神秘,狂复杂。在左翼上台的时期,阿富汗也搞过土改,也就是“打地主分田地”,推动所谓的社会公平,只是阿富汗农民并不领情。因为“阿富汗农民并未认识到什么阶级利益,民族出身、部落关系与宗教信仰才是他们认同的起源。他们觉得,自己和地主并非阶级敌人,而是血脉相连的亲戚。”在外国势力尚未入侵干涉阿富汗内政时,虽然看起来也乱得毫无秩序,但阿富汗内部,各种部落势力之间尚能以地方独有的方式维持平衡。苏联入侵开始,生灵涂炭,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一共不到2000万的人口,有600万阿富汗难民逃亡巴基斯坦和伊朗。在阿拉伯语中,学生被称之为“塔利布”,“塔利班”就是一群学生。所以塔利班一开始并非有明确使命或者愿景的组织,只是描述当时的一个颇具威信的领袖奥马尔和他的学生们的身份。可想而知,那些被认为是塔利班所为的恐怖袭击事件,甚至都不知道是什么人干的,但信息传播时加上塔利班似乎也能被接受。至于奥马尔早就成为一个符号了,本人几乎不露面。而那些从小就生活在巴基斯坦难民营的孩子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从小就在免费的宗教学校接受教育,在那里日子过得相当压抑和苦闷的青少年们突然惊喜地被告知,自己的使命竟然是拯救世界!在各种名字差不多难记的历任领袖里,值得一提的,是曾经强烈想要领导阿富汗人民走向现代化的国王阿曼努拉。阿曼努拉汗1923年,阿曼努拉推行新宪法。他称之为“尼扎姆纳马”,“秩序之书”的意思。大致方向是学习当年凯末尔在土耳其进行的世俗化改革。比如国有土地的私有化,比如建设男女均可就读的学校,阿曼努拉的理念完全正确,因为他意识到教育非常重要。让阿富汗人民目瞪口呆的是,阿曼努拉还废除了古老的习俗,妇女出门可以不用穿罩袍,男人也无权要求女人穿戴。在婚姻方面,阿曼努拉以身作则,在1913年8月和索拉娅结婚,索拉娅成为当时他唯一的妻子。他要推翻阿富汗国王娶多妻的传统。阿曼努拉推行所谓“秩序之书”就已经得罪了阿富汗原有的宗教和部落势力,因为在广大的神职人员看来,人类没有资格制定法律,只有真主才可以。人间的生活真主早就都安排得明明白白了,你阿曼努拉是个什么东西竟敢公然违抗沙里亚法。比如按照伊斯兰教法,面对家人之外的男性,女性须用面纱遮住脸部!只能露出眼睛!这种一意孤行的改革方案基本上注定了阿曼努拉的结局。更绝的是,在国内反动势力暗涌之时,阿曼努拉携妻子索拉娅出访欧洲。他西装革履,不戴头巾。妻子索拉娅不仅不穿罩袍,还裸露肩膀与欧洲各国元首谈笑风生。最过分的是法国总统,迎接两人到访时低头鞠躬,亲吻了索拉娅的手背。索拉娅·塔齐所有这一切都被当时的媒体拍下来,陆续传到阿富汗山区农民那里。满脸胡须的阿富汗农民们都看傻了,让自己的妻子穿着暴露还被亲吻手背,世间竟有阿曼努拉这种无能兼无耻的男人!恨不得立即拿起武器杀到首都取下国王的狗头。阿曼努拉已经被死死地定性为皮条客和异教徒。阿曼努拉确实走得太快了,阿富汗人民既然跟不上,只好把他从王位上拉下来。在反动势力的逼迫之下,阿曼努拉于1929年初宣布退位,流亡意大利和瑞士,成为一个木匠。至于那些挑战民间信仰的世俗化改革只是昙花一现。1960年,阿曼努拉在贫寒和疾病中去世,31年的流亡生涯,阿富汗国内不闻不问,好像不曾有过这样一个雄心壮志要带领阿富汗人民融入现代化的领导人。虽然苏联人是希望以一种胜利者的姿态撤兵,虽然苏联人丧心病狂地对广大阿富汗农村进行了地毯式的轰炸,但是苏联人最终狼狈撤退。阿富汗各方势力的游击队没有人能搞定,英国人搞不定,苏联人搞不定,美国人后来也没辙。因为很难区分军人和平民,你以为是平民,他可能是塔利班或者某军阀,兵民身份切换自如。而且阿富汗全是山,找不到人。当年美国人为了活捉本·拉登,卫星都用上了也多次扑空。阿富汗被称为“帝国坟场”实至名归。苏联人撤兵之后,塔利班势如破竹地占领了各大城市,很多城市不需要打,那些军阀见钱眼开。塔利班有来自各方的赞助,包罗了来自美国给巴基斯坦的资金,也等于是间接援助了塔利班。有趣的是,本·拉登也是塔利班的金主。本·拉登是个富二代,原本可以醉生梦死过一生,但他有理想,这就很可怕了。拉登在伊斯兰体系内的谈不上有什么威望,吃饭都上不了大桌。他只是个慷慨赞助圣战的有钱人,并喜欢搞大策划。“911”之后的美国人把刚准备在国内站稳的塔利班全都打到山洞里去了。看起来塔利班土崩瓦解了,只不过分散各处而已。随后国际社会代表们在德国开会,试图重新让阿富汗这个国家正式运作,以美国最热爱输出的民主。在阿富汗当地人看来,眼下所谓的第一任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民选总统卡尔扎伊不过是西方统治的代理人。经历过数不清的内战,苏联人和美国人的轮番轰炸,一次一次的环境选择,生存下来的只能是更加不屈的信仰以及严重缺失的安全感。阿富汗人觉得唯有手握枪支才能睡好觉。而如果屋顶随时会有炸弹掉下来,修缮房屋的动力也就根本不存在了。无产者无恒心,财产肆意被破坏的环境,人和钱都不可能有耐心。建设不仅需要稳定和平的环境,而且要一砖一瓦慢慢积累。但破坏只需要一次突如其来的爆炸。炸一座学校也好,炸一座医院也好,损失的远不是看得见的那些生命和碎瓦片,失去的是重建家园的信心。而阿富汗本地的武装势力深谙此理。2007年,赫尔曼德省共发生了751起袭击、谋杀和越狱之类的暴力事件。更不用提美军在阿富汗期间的各种误判和失误操作带来的冲突。“2002年夏天,第一次支尔格会议召开的那一段时间,飞临赫尔曼德省的美军战机误把一处婚礼现场的喧嚣声当成了叛乱分子的行动。其实,宾客们只是在朝天放枪表示庆祝,那是当地的习俗。但悲剧还是发生了。轰炸之下,47人不幸丧生,死者之中,包括不少妇女、儿童。此外,事故还造成117人受伤。”塔利班不仅有外来资金援助,也擅长种植鸦片。队伍暂时的土崩瓦解,但鸦片种植技术留在了广大农村地区。并且在战乱频发,一切都可能遭破坏的环境之下,鸦片很自然地就成为一种硬通货。是的,当地农民会用鸦片跟一些军阀和毒贩换一些家用电器。在美国介入之后,塔利班只是一种不够准确,但也很难准确的代称。因为这个三个字包含各式各样的人物,有毒贩,有宗教激进分子,还有外国的“圣战者”。甚至抗苏战争时期的抵抗组织,也在挥舞着塔利班的大旗。但是在2008年开始,塔利班逐步组织化,形成自己的政权,包括基于宗教法的司法体系。等于说在阿富汗有两套政权在运作,除了美国人扶持的傀儡政府,还有塔利班政权。可想而知,让阿富汗人民二选一,谁更受民间欢迎。当年阿曼努拉宣称要招商引资建造一家肥皂厂的时候,阿富汗民间谣传,这个大逆不道的国王是要把老人送进去制造肥皂啊。21世纪的阿富汗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人都可以在家里看电视来获取世界各地的资讯,而通电设备则是中国制造的价格低廉的燃气发电机。当然,相信今天的很多阿富汗人也都陆续用上了智能手机。塔利班掌权后的阿富汗何去何从,不知道。但经过百年来的各方势力入侵和杀戮,可以确定的是,阿富汗人的问题只能由阿富汗自己解决,且只能随着一代又一代的阿富汗人自觉地去尝试世俗化的可能。任何外界的干预只会制造更加可怕的仇恨和矛盾。看完《无规则游戏》这本书,我最大的感慨不是阿曼努拉的巨大失败。因为若武力就可以完成统治,就可以输入民主观念,就可以自上而下颁布游戏规则,也不至于让苏联和美国两个超级大国在阿富汗那般狼狈。我感慨的是阿富汗农村人可以在电视里看到《阿富汗偶像》这样的娱乐节目了。伊德里斯·艾哈迈德·拉赫曼尼是一位工程开发师。2001年“9·11”事件前夕,他曾深入阿富汗乡村并辗转多地,与大量村民有过密切接触。他还记得,一旦偏离公路,就会进入一片落后原始的地区。那里的乡村没有水电设施、邮政服务,也没有电话,村民无法了解外面世界的最新进展,对喀布尔的时局也一无所知,更不用说巴基斯坦、巴黎、美国的皮奥里亚发生了什么。2010年,拉赫曼尼再次以研究者的身份造访这些地区,他发现那里已经没了与世隔绝的村子,阿富汗的乡村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短短十年的变化大过千年的漫长变迁。拉赫曼尼觉得太不可思议了。拉赫曼尼将这一变化部分归功于电视。他足迹所至的每个乡村,至少拥有一台电视机,而且还配备了卫星天线。电视与天线通常放在市政厅的所在地,每到晚上,村民们就会聚在一起观看世界各地的电视节目。文化和观念无法强硬灌输,这只会引起无休止的剧烈反抗。世俗化需要的是商业文明,是市场经济,不要说那么多,什么这主义那理论的,有机会让人打开电视,看看现代化的世界,吃吃喝喝,骑上小摩托出去买菜,日子应该怎么过人家自己决定,慢慢改变。*参考资料《无规则游戏》;
2021年8月23日
其他

聊聊大家最关心的事

有感于我这半年来在股市上的真实感受,短期真是难测,有时我觉得下个月大概会在某个区间,但基本上没有猜对的时候。我自己做了测试,虽然有50%的概率猜对次日涨跌,然而实际上一段时间内的猜测准确率根本不足50%。我当然不是寄希望于短期内的交易,也不做T,几乎不怎么操作。只是想感受一下短期内的不可预测以及过程中心情的起伏。也感受到赚钱这件事没有耐心几乎不可持续。但是“耐心”是很诡异的一个词。当下说耐心很重要,所有人都会点头同意,但是不需要两天就开始急躁,忘记了需要耐心这件事。而那些真正成功地受益于耐心的人,那个坚守的过程(至少是以五到十年为单位)他人是无法体会的,最终的输出和得到都是一个结论。道理就是这样,既简单,又不简单。对多数人而言,钱是没有够的时候,很多人为了提升自己,会去考一些会计证、口译证之类的证书。好像也没有特别明确的方向,就是觉得多个证书大概是好事。是的,至少不坏。的确有不少工作需要从业资格,但我们都知道,获取证书不代表具备真正的能力,只是看起来好像掌握了,其实只是掌握了考试。考证一般只能证明理论知识过关,同落到实处的水平相比,还有一定距离。有时看起来越是确定能够获得结果的事情,越难长期给你带来价值。看起来比较虚的不那么实用的学问,比如一些经济常识,或许会比会计算报表更具有长远价值;又比如文史哲,可能当下没什么用处,但长期来看对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以及相应的看问题角度肯定是有影响的。知道自己处于怎样的位置,需要面对的是什么困难,很重要。因为你的行为不至于偏离实际太远。比如刚毕业的年轻人绝不应该为钱焦虑,没钱才是正常的。这时候最重要的不是钱,是为将来有资格赚更多钱而努力积累。因为年轻,所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这才是年轻人的优势。但生活中的人远不是单线程机器,好像就只能埋头做事,其他一概不管。这也是错的,做事的同时也得学习和思考。还要不忘随时思考周边环境的变化。如果当年俞敏洪不是抬头发现了英语培训的巨大市场,也不知道会在美国洗多少碗,绕了多少弯路,以至于错过最好的创业窗口。所以,不仅要盯着眼前,还得一点点学习判断方向。只有极少数高薪群体可以依靠工资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一般的打工人,这辈子能在城市里供出一套房已经实属不易。打工(普通打工群体)的确存在一个问题,一旦到了某个阶段,通常是中年,如果没有获得很好的职位,被替代掉也是很正常的,尤其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女性由于生育带来的身心变化,在职场上会更难。那么以家庭为单位的经济压力,总得有个人分担更多一些。所以从长远看,或者说好消息是生活其实留出了足够长远的时间来给任何一个人机会去做有积累的事。什么叫有积累的事,其实就是某样技能的持续训练。表现在理财上,就是滚雪球,要找到一个又长又湿的坡,才能滚出更大的雪球。难的是什么,是持续。是又长又湿的坡。本质上,难的是心态和预期。越早拥有资产配置的意识越好。绝不是怂恿你们去炒股炒币炒期货等等,不懂不碰是首要原则。从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角度,从入股实体行业的角度,好比入股朋友的实体店,那么寻找简单的被低估的生意,了解下创始人的履历,其实风险是可控的。最难的是日常价格波动的承受能力。很多人根本熬不住,几个月不涨甚至阴跌,与此同时什么概念股赛道股上百倍估值还蹭蹭蹭涨,一对比人很容易崩溃,割肉离场,那么风险就成了真实亏损。又比如最近腾讯大跌是出乎意料的吧,这种情况时有发生,股神都猜不到这种短期内的情绪,更何况是一些政策带来的黑天鹅事件。甚至没有人能知道是因为什么情况导致的下跌。但如果是闲钱,又确实坚信持有的公司,那么下跌恰恰是加仓的机会不是吗。逻辑一致的话,好东西越便宜越买才是。我自己过去半年一直如此操作(别再问我持有什么了,问就是小米和英科医疗)。所以前阵子好久不说话的段永平突然跑出来发言了,说想不到可以再加仓腾讯了。(声明:本人目前未持有腾讯股票,以上讨论绝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说到底是心态。但还是得提醒各位,绝不要高估自己面对涨跌时的心态变化。太难了(真的非常难),股市的大面积亏损一部分是跟着追涨杀跌,另一大部分都是心态承受不住。保守一点,拿几年内不用的闲钱配置点好企业,耐心持有。什么都不懂定投基金是不错,但我发现了,若是每天忍不住看涨跌,基金都会让很多人受不了。如果是这样的性格,其实真不如啥也不干,就最原始的储蓄就行了。这是肺腑之言,最适合多数人的就是储蓄。这事不必争,反正自负盈亏。没什么钱,拿点去博短线无所谓,顺便体会下刺激,真亏了也不至于伤筋动骨。收益和策略都跟本金有关。房子就不说了,反反复复的。尽管这是一个“房住不炒”的时代,但一线房产是优质资产这一点暂时还是有普遍共识的。或者反过来看,正因为有普遍的共识,所以价值才坚挺。有耐心,一起慢慢变富。上篇:当代艺人网络生存指南推荐:指望谁让悲观的你前行呢?注:如果这篇文章你看着熟悉很正常,这是前面一篇软文的原始版本。我还是更喜欢这个版本:)
2021年8月19日
其他

当代艺人网络生存指南

感受到了吧?我记得曾经有不少人截图怀念十年前娱乐明星们在微博上的比较真性情的个人发言,就是你会觉得那是个活人,在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明星之间的互动也比较正常,虽说难免带有表演性质,但那是一种生活化的互动。和稀泥的对话,只是貌似不那么官方和客套,实际上两个人你来我往聊了十几分钟没有任何重点。什么是重点,有观点有看法是重点。但这些都是危险的。晒生活照吗,看起来无比安全。但最好拿出历史上的今天背诵一下,又或者花半天了解一下最近是什么日子,是否适合晒吃喝玩乐。比如那种全网都弥漫着哀伤气息的时候,发个“快乐生活”似乎不合时宜。最终看运气了,很多时候莫名其妙地被点着火了。明星们享受着聚光灯的同时也被固定在显微镜之下,不存在无伤大雅的失误,不存在年少无知的借口。没有。只要被揪住就是一顿轰炸,直到消失。应该宽容的不被宽容,不应该宽容的越来越被宽容。最好没看法。万事不回应。因为任何字眼都可能被歪曲解读,由不得你辩解。当个花瓶吧。没有比花瓶更安全的存在了。成也流量,败也流量。必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的未来,民间的舆论特点将越来越鲜明,除了一波又一波的愤怒声讨就是虚情假意的泛滥。在某些特殊的日子,踊跃表态,争先恐后唱赞歌。剩下的时间,社交媒体上最好当个广告发布机器人,发发作品,发发海报,发发广告。现在差不多已经是这样了吧。但不要忘记你过去可是正常的普通人类。请务必不择手段抹去过去遗留在网络上的一切图片和文字。不能有过去,因为过去是正常的,这在当下就不正常了。如果可以,退出一切群聊。如果可以,一个艺人最好彻底告别社交媒体。包括但不限于微博、朋友圈、ins。事实上在移动互联网出现之前,娱乐明星和普通大众就是隔得很远。这才是正常的。明星是一份工作,别人的工作场合,其他人等未必合适出现。同样的,人们根本分不清社交媒体上的明星是处于哪一种状态。比如之前某明星不是是在吃饭时抽烟被偷拍到就能被议论和谴责。如今,娱乐明星和网红的界限是模糊的,很多网红的影响力早就超过传统艺人了,而很多传统的艺人也多半需要互联网的流量。无论网红还是艺人,总之,影响力越大越危险。然而这些人就是靠流量生存的。说实话,外人也就看到鲜花、掌声、聚光灯。背后承受的那些一般人无法理解。钱没那么好赚。人间最令人羡慕的身份是默默无闻的亿万富翁。对当下的艺人来说,刘德华是个好榜样,但说起来容易,要做到不容易。就光敬业不耍大牌,足够很多艺人潜心修炼。最完美的榜样是金城武,就拍戏,偶尔配合出席发布会,剩下的时间永远处于消失状态。舍不得吧,舍不得。都恨不得每天出现在节目上,挂在热搜里。主要也是竞争惨烈,本身实力不济,不多露脸就消失了。毕竟金城武只有一个,帅的不只是脸蛋,无死角全方位的那种完美。很多艺人每一天都在担心被遗忘没人讨论,那些半红不红的尴尬存在,死命刷数据,团队组织粉丝们四处行动,炒作搞事。真是富贵险中求。说来惭愧,身为一名半死不活的公众号的作者,也需要流量赚点广告费。以前自嘲这个号流量半死不活,现在觉得有些幸运。整体上,是越来越乏味了。就瞎逼聊聊吧,爱看不看。挺好。最后顺便推荐一本书《叫魂:1768年的中国妖术大恐慌》[美]孔飞力
2021年8月18日
其他

霍尊事件中最恶心的那个人

此前我并不知道霍尊是谁。我并不同情霍尊,但从目前公开的信息也完全不觉得此人十恶不赦。陈露的第一封长文,讲述9年来两人是相濡以沫,虽然其中也不断暗示自己的付出,但这部分无伤大雅。整篇故事娓娓道来,文笔好得不像话。看完之后所有人都一个感觉,霍尊是个负心汉,辜负了这么一位默默在背后付出数年的女子。从情感上说,看到这封长微博时我是倾向于为陈露惋惜。就是那种看人看走眼的惋惜。可是,爱情这东西没道理的。恋人分分合合,9年的会分手,19年的也未必就更牢固。这其中发生了什么事,出于什么动机,实际上没有真相。即便是当事人,双方也是各执一词,说不清楚的。因为原本就没有(向公众)说清楚的义务,这本来就只是两个人之间的事。如果提出分手的人是罪过,那这世间有几个人是无辜的呢?如果对恋爱有一种修成正果的预期,那么从一开始的感情投入都是存在风险的,这种风险是对那种从第一分钟就开始算计的人而言的。恋爱中的两个人,成本和收益这种账要怎么算?感情要如何量化?平日里花的钱是否都要登记在册,以供日后分手后结算?于情于理,霍尊从默默无闻到小有名气,能力范围之内给前女友一些补偿是道义上的应该,但并非义务和责任。如果是义务,那人间的一切分手就得明算账了。分手费这种事依然非常诡异。好过则说明甜蜜过,那些时刻大概都是真的,只是世事无常,人心更加难测,一切都在变化。但愿恋爱中的人们在走不下去的时候不要那般计较,好聚好散,分手快乐。公众人物被曝成为一个负心汉,遭受舆论的唾弃,无成本的口水暂时还淹不死人。真正有杀伤力的是陈露第二条长微博。截屏内容来自霍尊自建一个13人微信小群。不堪入目了。但不堪入目的不是那内容本身,而是它被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单独拎出那些话,霍尊自然已经是个令人作呕的渣男。但问题就在于这部分内容无法单独拎出来审视。难道我们现在已经要把一个人在私人空间或者私密小范围内的一切言行作为道德准绳了?那人为什么要穿衣服出门呢?如厕、洗澡、做爱、悄悄话等等为什么要关起门来呢?不如都敞开了来吧。类似这种开黄腔、发黄图、吹牛逼的小群,在整个微信上的数量,少说得有数千万个不止。人家并没有公开这些信息去污染公众视线,仅仅是小范围内的嘴炮和娱乐。当这些本来只是在几个人之间交流的内容被某个人公开之后,信息的性质已经发生变化了,见光变质,围观群众看到了本不应该被看到的内容,那些私密群体里的言语化作耻辱的烙印。一个人私下的言论被无情地烙在其脑门上供大众审判。到底谁才是受害者?整个事件,最最没底线的就是截屏公之于众的人。这种人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最渣的人渣,比霍尊恶心一百万倍。我不是说陈露,我说的是霍尊那个小群里的某个人渣。这种人是人类社会里最可怕的一种人。一旦发现身边有这种人,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彻底切割,远离,拉黑。这类人从人类诞生之初就有了,以后还会有,永远存在,防不胜防。利用包括但不限于截屏、挖坟、录音等手段告密的事情正在泛滥成灾。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人的安全感,在移动互联网面前遭遇前所未有的威胁。以前呢,是只要不发表观点是安全的,因为任何观点都可能冒犯持不同观点的他人。现在只有完全沉默才最安全。上篇:你会因伴侣比自己优秀而自卑吗?推荐:反正听张文宏医生的就行了
2021年8月16日
其他

你会因伴侣比自己优秀而自卑吗?

你会因伴侣比自己优秀而自卑吗?四处瞎逛看到这么个话题。点进去看了一些讨论,煞有介事的。快速扫了几眼,一些关键词。要共同成长,要同步,男人的优秀是女人的眼睛(?),不配拥有,值得拥有,自卑,慕强,爱情败给了时间……有些人说会,有些人说不会。先不说是自豪还是自卑,问题是什么叫比自己优秀?虽然人们使用“优秀”这个词来形容男女关系中的某一方。甚至不一定是伴侣,朋友之间也存在谁比谁优秀的结论。伴侣比自己优秀是指赚得更多,还是跑得更快,还是饭量更大?我经常听到一些说法,情侣中的某一方觉得自己一直在不断学习,努力成长,然而另一方却胸无大志,不思进取,停止了学习和成长。日子过着过着两个人就没有了共同话题,渐行渐远。以上这种简化的关系变化描述,一般人看来就是主动学习的一方正在变得越来越优秀,而安于现状的那个人似乎有些配不上了。所以,更优秀指的是掌握更多知识点?如果说过去三十年来,不间断学习和思考让我有那么几个极少数的越来越坚定的看法,那就是这个世界上几乎不存在谁比谁优秀。因为优秀这个词极为含糊。很容易一把否定掉别人,当然更容易让人莫名其妙地自卑。你钱不如马云多,但是你比他好看。你画画不如梵高,但你大概率比他更能适应日常的人际关系。你球打得不如乔丹,但你可能文章写得比乔丹好啊。我知道,这些例子极端,也没人想跟马云比钱多,也不会因为球打得不如乔丹自卑。现实让人自卑或者烦躁大都来自于同辈群体的压力。但道理没差,身边有比你有钱的,也有比你好看的,也有比你更擅长社交的,总之人身上的每个维度都可以找到比自己厉害的同辈群体。但是同样的,人也能在不少维度找到胜过其他人的地方。直白点说,当今人们所谓的“优秀”都是“更会赚钱”的委婉的说法。当然不绝对,但大概率指向这一点。这一方面源于人们面临的经济压力。钱很重要,因为在稀缺的世界,钱代表着一种力量。但另一方面也因此扭曲了人看世界的方式。有钱人自带光环,容易让人失去判断。实际上有钱人只是有钱,并且大概率都是运气比较好。别提格局眼界这些虚的,都是自己在脑子里演绎出来的。人在其同行业或者同辈群体中的地位会发生变化,比如从寂寂无名到光芒四射,那无非是本职工作干得好,并撞上大运,这种变化从来就跟已有的亲密关系无关。想象一下,某个运动员成绩越来越好,某个艺人越来越红,又某个打工人职位越来越高,仅本职工作而言,他们的确越来越优秀了。正常情况下他们的伴侣都应该感到开心。后来双方关系出现了问题,经常被解读或者更强势那一方解读,是另一半跟不上成长的步伐。这就好像乔丹跟老婆提出离婚的理由是老婆投篮命中率跟不上自己。伴侣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正常的伴侣不可能因为另一方优秀而自卑,只会替自己和对方高兴。当然人在变化,世界给予的反馈也会变化,比如那些突然红了或者有钱的人一不留神就发现自己“好优秀”,意识到有能力拥有自以为可能更好的伴侣。然而这种变化并非某一方变得更优秀带来的,基本上都是本来就不合适。所谓自卑大概是源于这种担忧。担忧也没用,爱人有脚,想走就会走。上篇:狠人雷军推荐:反正听张文宏医生的就行了
2021年8月13日
其他

狠人雷军

雷军是个什么样的人,这几年已有海量文章吹捧。他从一个普通员工干到总经理并成功携金山上市,随后在早已实现财务自由的40岁决定做手机,他身上诸如“劳模”“天才程序员”“天使投资人”等等标签早已深入人心。当如此之多的成就和成功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有些显而易见的特质会很自然地浮现。昨天发布会上雷军的一次回顾。说2014年11月,乌镇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主持人问雷军,小米未来发展战略。那时,小米手机发布仅仅三年时间就勇夺中国第一、全球第三。彼时的雷军意气风发,他说,五到十年,我们要做到全球第一。苹果是当时的全球第一。主持人马上问在场的苹果高级副总裁布鲁斯·塞维尔,你怎么看。他说,It's
2021年8月11日
其他

反正听张文宏医生的就行了

换句话说,追求彻底永久的清零恐怕做不到。虽然要是不在乎经济账和其他看不见的代价,全球人民愿意同时停止一切生产活动一个月,是可以做到阶段性的清零。但也只能是阶段性的,因为病毒还存在某个角落,随时再现。
2021年8月10日
其他

1000(此文廉价)

有时还会突然接到多年前旧文被删通知,感觉到系统运转的神奇。如果算上早期没有原创标识功能以及我自己动手删掉的,确切的数字我都不知道了。但也不差那么几十篇,反正是到了官方记录的可存活的第1000篇原创。
2021年8月9日
其他

史上最公平教育方案

但是问题来了,以上仅仅是孤立地在一个城市里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均衡。城市与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教育软硬件的差异如何弥补呢?总体上看,京沪深这些大城市很自然地会吸引更优秀的人才,包括了公立学校里的老师。
2021年8月6日
其他

“相比电影,妈妈更担心你看新闻!”

一些机缘巧合,我偶尔会跟各色精英打交道,这极大地丰富了我对真实世界的认识,所以我过去常说,不要因为某些人拥有一些头衔、名气、金钱而将其高看一眼,这些东西跟一个人是否具备常识和智慧一丁点关联都没有。
2021年8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