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覆水难收,美国制造业还想回归?
特朗普总是念念不忘让制造业回流美国,总是想着要振兴美国制造业。但这想法是错的,他选择的手段更是错上加错。有趣的是,每当特朗普嚷嚷着加征关税时,网上总会有一波莫名其妙的舆论焦虑。估计《美国制造业回流,超乎我们的想象》、《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这种标题又要出现了。然而,关税能解决美国的毒品问题吗?能解决美国的枪支问题吗?能解决非法移民问题吗?能解决零元购问题吗?都解决不了,更不要说制造业回流问题。所以,有些人在网上也不必做“美国制造业回流”的白日梦了。覆水难收美国制造业被掏空,并不是特朗普的责任。但作为一名亲眼见证过美国制造业辉煌时代的美国老人,他接受不了今天的现实。美国制造业覆水难收,再想它回来,纯属自欺欺人。MAGA们知不知道自己戴的这顶红帽子来自哪里吗?批发价一顶10几元人民币,美国进口商在美国一顶能卖20美元。哦,到了美国不能叫卖,得叫捐款回赠。一顶小红帽,就是美国制造业的缩影。美国是生产不了小红帽吗?当然不是。因为在美国生产,各方面成本都要增加,企业无利可图,顶多只是微利,所以不如去进货。大型企业早早地离开美国本土,逻辑也是一样。美国企业要为资本服务,要确保投资人盈利,哪里成本低,就往哪里转移,企业发展方向就是根据资本逻辑来制定的。无论谁当美国总统,都无法靠行政手段改变这一方向。这叫“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美国企业全是“贼”。美国是何时掉落“制造业第一大国”帽子的?制造业第一大国,历史上有过几次轮转。工业革命之后,英国戴上了这顶桂冠,被称为“世界工厂”。一战、二战之后,美国成了“世界工厂”,它不仅拥有无以伦比的制造业实力,还有能力帮助日本等附庸国恢复和发展工业产业。1980年,里根入主白宫,推行“新自由主义”。美国企业纷纷将生产线转移到海外,高污染的化工业,去了墨西哥和亚马逊流域。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则向亚洲转移,于是,亚洲出现了经济“四小龙”。很快,很快啊,美国的中低端制造业到了90年代就被掏空。所谓中低端制造业,其实是基础制造业。但白宫和资本集团都渴望那些高回报、高利润、来钱快的产业,尤其是金融业。掏空就掏空吧,反正消费品同样存在,只是把那些粗活累活交给别人干罢了。而在亚洲,尤其是东亚、东南亚(中华文化圈),这里的工人不仅素质较高,而且吃苦耐劳。所以,美国企业何乐而不为呢?它们只要守住品牌即可。英国联合饼干公司(UB)前董事长赫克托曾说过一句话:“机器会坏,汽车会锈,员工会死,但品牌将永远不朽!”这句话也是美国企业大佬们的普遍心态,要将利润最大化,只需要紧紧握住三样东西:品牌、专利、设计!里根时代,美国企业还可以接受成本为零售价的50%。90年代,他们贪婪到连30%的成本比例都觉得可再压一压。为了节约成本,企业毫不犹豫地关掉了本土生产车间。社会问题不是他们要考虑的,这些是联邦政府的事。美国企业要的不再是本地员工,而是“承包商、承包商、承包商”。以耐克公司来说,它们在菲律宾吕宋岛的甲米地省划出了一个生产园区。这里是“独立王国”,菲律宾警察如果没有得到美方主管同意,不能进入园区,哪怕是有人报案。当地生产的与在美国生产的鞋子,无论在材料、做工、设计方面全部一样,但成本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唯一区别在于✔符号,贴商标的权利,由美国人完全掌握,因为有没有✔符号,价格相差几十倍。如果谁敢侵犯✔,美国政府就要出来跟它拼命--捍卫品牌和专利。耐克成了美国企业的效仿对象,Vans运动服饰追随耐克,关闭了加州车间,转移到了韩国。韩国人得到了就业机会,Vans得到了最大利润,而美国人只能转改行去做服务业(临时)欧洲也学会了,德国阿迪达斯在1993年由德雷弗斯接手后,也关掉了德国工厂。阿迪达斯发言人乔纳迪骄傲地宣布:我们只保留德国科技中心,占总生产量1%而已!也就是掌控“品牌、专利、设计!”。但德国政府对汽车等命脉产业进行了产业扶持和外移限制,这可是德